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作文桥800字 > 第25部分(第2页)

第25部分(第2页)

每每读到这两句,总有一种无奈油然而生,后来才发现,并非只有我这种感觉,好比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那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也抒发了作者站在大江一岸,忆往昔风流人物,叹时光一去不返的无奈吗?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那一首乐府“百小东到海,何日复日归”。古人总能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哲理,江河东去,永不再返,时光流逝,焉能复还?对了,还有李白的《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写的正是李白看透了人生苦短,岁月飞逝后那无法与命运抗争而产生的无奈,于是乎引出了后来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月”。古人把江水东流看作了时光飞逝,又把自己对此的无奈投入了滔滔江水。

不光是对时光的感慨,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面对友人的离去,李白虽然倍加不舍,但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友人的船在大江的奔流中远去,岂不无奈?

大江东去,岂是人力可阻?

在滚滚东流的江水面前,有谁不感到自己的渺小?江水让人们深深地察觉自己对于自然规律,世事变迁的无力,唯有把无奈寄于东去的流水,写入诗词之中了。

大江东去,谁可奈何?

………【第一百二十章 岂曰无衣】………

北国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好像清早那场鏖战的血腥味还未褪去,黑夜的大幕便迫不急待地拉下了,东边那片浸满了鲜血——有敌人的,也有战友的——的土地也看不见了。

寒风卷着一丝枯草飞过,今天营里又少了几十个兄弟,记得昨天我们还一块儿围在火堆旁聊天呢,现在呢?再也看不到他们了,永远,永远。

抬头望着天,几颗零落的星冷冷地照着,身上突然觉得凉嗖嗖的,家里现在也该添置冬衣了吧?穿着这薄薄的军衣,愈发觉出冷了,不光由于北国夜风的吹袭,更多的是心里的东西太多了,孤独,迷惘,和对死亡的恐惧。

好想家啊,有六年没回去了吧!家里总是暖洋洋的,小弟,大姐,姐夫都在家里吧?对了,还有母亲啊,现在特别怀念母亲亲手缝的棉袄,穿着它,就觉得什么都不怕了。

那边这起了火光,战友们把篝火生起来了,走到火堆旁,呆呆地盯着跳动的火焰,战友们有的叼着根据草棍儿打盹,有的正擦着铜剑,有的则静静望着远方的黑色,大家都默默的,只有火焰的温暖让气氛不至于冰冷。早上的那场战斗实在太惨烈了,大家都被一个一个倒下的战士,一个一个消失的生命惊住了,结了冰一般。冷啊,大家都只穿着薄薄的军衣,怎抵得住寒风,又怎抵得住心中的悲凉?

过了许久,不知谁先打破了沉默,抱怨着军队不发冬衣。大家还是静静的,但不一会儿,一个豪爽粗犷的北方汉子唱起了军队里很平常的那支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他唱完第一段,停下来,用一种期待的眼光望着大家。

我分明看见,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这时,一个瘦小的战友用他不大的嗓门接了下去: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我终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喝了起来,谁知先是几人,后来所有人都一起唱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互相握住旁边人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首《无衣》,泪水在我们每个人脸上划过,包括那个北方汉子。

光焰的光芒照在身上,暖暖的。

岂曰无衣?

………【第一百二十一章 人生三步曲——读高】………

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在小说中,描绘了*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高尔基自传体小说部,写少年时他正式走上社会,工作阶段的生活。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半孤儿(阿廖沙父母双亡)怎样奋斗,在社会上艰苦生存,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

1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1*2年,他终于当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助,他的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深深感染了他。高尔基曾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第一百二十二章 “钢铁”这样炼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本书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旗帜。这个形象从诞生之日起便跨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榜样。

保尔从小受哥哥阿尔焦姆的影响,骨子里有一骨强烈的正气。他第一次参加战斗,是作为一个勇敢坚强的阶级兄弟,一个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为了营救布尔什维克战士朱赫来,保尔被关进了监牢。在严刑逼供下,他依然什么也没说,保住了朱赫来,也保守了党的秘密。可是尽管如此,保尔自身却不是很顺利的,因为他冒着死亡的危险。然而这一切丝毫没有减弱他对革命的热情。在他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