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十皇子要开始读四书五经,谢长柳作为他的先生,自然有资格与陛下说道一二。
“是。只是,十皇子到底年纪还小,这个时候就开始读《大学》,是否操之过急?”
陛下想要十皇子快点成长,而十皇子自己也希望能让陛下满意,在谢长柳看来,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若是换在最开始的时候,拔苗不拔苗他都没意见,可如今,他跟十皇子有缘分在,自然不希望他被毁了。
陛下只是让他放心,对于十皇子的学业,他一向上心,自然也知道十皇子的程度。
“其他该学的他也学透了,你也知道,他打小聪慧,想来提前学习四书五经,也可以得心应手。”
见陛下如此信誓旦旦的说,他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最后,陛下还是语重心长的同自己道:“只是,要劳你多费心了。”
陛下是真信任谢无极,不然也不会把他内定的储君放在谢无极手里,让他教导。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启蒙的书重要,启蒙的人也重要。
“《大学》是最为重要的授学之教,且望你尽心。”
这无疑是个重担,谢长柳不知道自己能教十皇子多久,但在自己还在教学期间,这份职责就要履行下去。
“是。”
幼时启蒙,最快也要在八岁开始读四书五经,谢长柳也是这么过来的,就是太子当年也是在这个年纪读的四书五经,不过,不乏有天资聪颖者,早慧,学的也快。而十皇子聪明伶俐,提前读四书五经倒也是一大幸事,传出去了,于天家来说,则是更多的赞誉。而陛下对十皇子的期望则会更高,而十皇子也就更符合储君的期望了。
启蒙从详训诂明句读,学在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而在《大学》里就是教授的‘大人’之道,为治国安邦、修己治人、明理正心等。而《大学》之理,则需要他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小见大。《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若是年纪太小,是悟不到其中真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开蒙之书有类的道理。
不说治国安邦,就单是修己治人之理,恐是如今的十皇子还不能够领悟到的。
陛下对自己给十皇子选择的先生很是满意,在谢无极出现的那一刻,他就是满意的了。只是,帝王用人从来都是疑人不用、疑人不用,而谢无极这个人,让他开始打破了这一观点。他想知人善用,可是,又对其的野心与忠诚表示怀疑。
不说谢无极的心思,谋略,他都是深不可测的。
“有你教导他,朕放心。”
陛下漫不经心的转动着大拇指上的玉扳指,看着谢无极眼里带着笑,但是笑意却不达眼底,或为试探、或为警告。
“但朕也希望,你能倾囊相授。”
谢长柳收敛着脸上不多的表情,没有应声。
何为倾囊相授?这个词语,不好苟同。
他若是谢长柳之身,所学并不多,涉猎有限。族学读过,先生表示只为中庸之才,曾经是汴京才子的父亲,当时身为侍郎,纵然是在外劳碌也对自己的课业十分上心。不过那时,自己顽劣不堪,并不觉得书中有什么黄金屋值得他每日屈在小小的方寸之地。后来成为了东宫伴读,不得不跟着太子上下太学,在太子的督促下,自己才勉强的正视起知识至上的道理。慢慢地,从中也尝到了乐趣,当然更多的是觉得,读书也是身为太子伴读的本分。不过或许自己也是天资聪颖之辈,年少便崭露头角,得了太傅的青睐。杜太傅,太子少师,当时很满意自己。也不知道是真的喜欢自己,还是受了太子之意亦或者是因为父母的缘故,对自己的课业十分上心。有了杜太傅亲自授学,太子在旁监督,自己倒也没有真成为一个只会偷奸耍滑、撒泼打滚的纨绔。
而在失明后,有幸被谷主引荐给孔夫子,入了夫子天眼,成为他唯一的入门弟子。学与孔夫子之天授。
夫子之智广,好比学海无涯,学之不尽。而自己虽学成出山,可到底是浅薄之辈,哪里就能真的汲取尽数。
以谢无极之身,不过也是学了十之七八罢了。可就是这十之七八也供自己在这世间与这些枭雄而对,学以致用,用其一生。
这世间,哪里就有十成十的一定,不论是学识也好,还是境界也好,都是一个未知数,一个自己达不达得到都在自己的能力限制里的尽头。
既然要教学十皇子,自己肯定也不会藏拙,十皇子要学多少,这得看他的能力而不是看自己的心力。
何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为人学生,小疑当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必不悟,只有自己明理,才能辨明师,学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