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八十年代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话几乎让我觉得自己都有些问题。这位女生平时性格温和,成绩优秀,无论如何让我想象不出她会犯规到这个程度。我搜索自己的记忆,突然想起,有几次晚上我从办公室出来,在同一层楼面的大教室,遇见她和一个男生并肩出来下楼梯,由服装便知这个男生是体育系的。班干告诉我,这个女生的男朋友是体育系的学生。我想,就是我遇见几次的那个男生了。这事让我十分棘手:按照学校的规定,如公开,处理会非常严重,而这个女生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处理的结果不仅影响到她的分配,而且因为有处分的材料在档案中会影响到她的未来,那时我们在观念上还未习惯未婚先孕,更不必说宽容学生恋爱期间就怀孕了;但如果不作处理,难以教育别的学生,万一校方知道了,处理的问题还是不能回避。我思考再三,第二天找到系里分管学校的领导,汇报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和平时表现。我的想法是:如果不处理,对各方面不好交代,但处理重了,又会影响她的分配。因此建议,取消这个女生优秀毕业生的资格,这样既可以教育这个女生,以后如果学校知道了也好交代。领导是个长者,同意了我的建议,并商量由她和女生谈,我和体育系的男生谈。男生到我办公室时,紧张得手发抖。我说,你知道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吗?他说,知道,我不对。我说,我今天问你的态度,你能不能对我们这个女生负责,对你们的未来负责?他说,我能负责,老师放心。我说,既然你能负责,这次就放过你。他鞠躬后慌张地走了。他走后,我有点释然,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不能负责就是品德问题了。稍后我自己也清醒过来,我这样的问题必定有这样的答案,关键就看这个男生是否诚心了,出了学校门,他能否负责,我已经无法约束了。几年以后,我到这个女生工作的县城看实习学生,她知道后一家三口来看我,丈夫就是那个体育系的男生。孩子已经会说话,男生也像父亲的样子。她让孩子叫我“爷爷”。

可现在这个班级的同学谈恋爱几乎是公开的,常常成双结队在校园内外出没。有时在街上走路,也会看到同学手挽手散步。突然和我相遇时,会羞涩地松开。我后来常常说到这个细节。我知道,唯一管不住学生的事情就是谈恋爱,但他们晓得羞涩,又让我释然,知道羞涩,表明他们还是纯洁的。那时的学校和系科,对谈恋爱的学生颇有偏见,可又没有办法约束这些学生。其实,没有一个领导和老师不清楚,最难约束的就是别人的感情,想管,但没有着力点。我当时只是觉得,学生已经成人,如果不逾越规矩,不妨坦然面对。现在我终于明白,处理不好感情问题,是人类的通病。在这个方面,是没有人可以做老师的。

初为人师(4)

有个同学逃课很多,但酷爱写作,大一时就发表小说。我找来看了,觉得有些才华。领导对我讲,对这样的同学训话太多了,以后在小说里把我们当原型写成坏人。因为这句话,我一直没有追究过他缺课的事情。他和同年级的女生谈恋爱也是公开的,两人还会一起在男生宿舍抽烟。有次被我撞见了,非常狼狈。他以为我会发火,可我什么也没说。从宿舍出来时,他跟在我后面,我站在楼道口对他说:“如果两人真的坚持不住要抽烟,请到我的宿舍来。”在我担任这一届的辅导员后,我再也没看到他发表过什么作品。一次,我问他,你以前不上课,说是在写小说,你现在干吗呢?他说我和她分手了。我当然鼓励他写小说,但我不会为了他写小说鼓励他再在学校谈恋爱。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有次,他突然跑到学校来找我,说想考研究生,但上大学时没有好好读书,需要准备一段时间。我问他还写作吗?他说现在只想做个好的老师。后来很少听到他的消息,碰到他的同事,说他的语文课上得很好。他工作的学校在离我不是很远的县城,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前年,我突然听到他工作的那所学校学生春游时出了严重的车祸,师生都有伤亡。最终的消息说,他坐在那辆车上,在一刹那,他出事了。我落泪了,想起他黑黝黝的面庞,但我没有去送他。去送别的同学告诉我,和他谈恋爱的那个女生也去了,哭得很厉害。

我住的宿舍楼,是以前的学生宿舍,我带的学生就住在我后面的一栋。我去食堂打饭时,也有学生端着饭盆到我宿舍一起吃饭。一次,一个男生说:“老师,我们吃过你们这栋楼老师的咸肉、咸鱼、香肠。”我很惊讶。他说,你们老师春节后从老家带回来这些东西都挂在窗户外面,夜里我们用竹竿子挑下来,到外面找地方煮了。另外一个坐着的男生说,我没有吃。吃了和没有吃的男生给我印象很深,吃的同学高个子、头发蓬松;没吃的同学从来衣冠整齐,而且带着戒指,这在当时很少见。带戒指的同学钢笔字特别漂亮,我常常让他帮我誊写稿子,那时还没有电脑,打印的东西也很少。他有时会到我的宿舍帮我誊写,如在晚上,我会去买几个茶叶蛋。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跑到我的宿舍,带给我一个茶叶蛋,说是北校门买的,不能总是吃老师的。我读大学时,就有个中年妇女在北校门搁了个煤球炉卖茶叶蛋,已经多少年下来。他说,我看那个妇女在风中哆嗦的样子,真想把那一锅子茶叶蛋都买下来,可我没有那么多钱。这个学生心中的暖意让我在那个寒冷的晚上温暖。后来,他许久不到我宿舍,问他,他说最近功课很紧。有天,他突然和班上的一个女生一起到我宿舍,坐了很久,说天南地北,兴奋不已。这位女生品学兼优,而且心性很高,不合群。又过了几天,女生来找我,直截了当地说:“我谈恋爱了,你反对吗?”我说你要告诉我是跟谁谈,我才能说自己的态度。她说,某某。这个名字出乎我的预料。我这才知道,他不到我宿舍来不是功课紧,而是在谈恋爱。我回答她:“你们结婚时,不要忘记请我吃喜酒。”

我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但不时听到他们的消息,孩子也生了,但还分居两地。我有次出差,去中学看了这个男生,他说:“王老师,没有你那句话,也许没有我们的婚姻。”我听说,女生的父母当时不是很赞成这件事。他说,当时没有给你喜糖,这次送你水蜜桃。过了几年,等我有机会再次见他时,他已经癌症晚期住院了,同班的同学说,你还是不见他好。我的那位女生,也就是他的太太,在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到。听到她的声音,是在这位男生去世后,她从外地给我打来一个电话。

初为人师(5)

不断惹事的八五级终于平静下来。几位同学想了许多改变视听的主意,其中之一,是办一个叫《支撑点》的刊物,便约我写篇文章呼应。我爽快地写了,又觉得不算是文章,想不出题目。学生来取稿子时,我随便写了四个字:班主任言。学生说,就用这个做题目。我这个班主任说:

我也疑心我带的这班学生究竟哪儿出了毛病。他们看淡一切(?)直至将自己淡化成符号。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喜欢和不喜欢足球的男生烫了头发——据他们说足球明星的头发都是卷曲的。我神经衰弱得不能夜间起床看足球,便由学生的发型猜想马拉多纳的模样——站在面前时,我隐隐约约感到他们同样有一个骚动的内宇宙。

现在,又冒出一个文学社并要出《支撑点》的油印刊物。他们称宗旨之一是要振兴声誉跌到谷底的中文系八五级,这让我这个班主任兴奋不已。

这批学生正处于思想和文字的发育期,所谓作品不符合我们熟读的教科书上的某些原理,自然也不可能在文学界传播,即便是我们学校自己的图书馆也不会收藏。倘若某君无意中拿到这份刊物,不妨留下,现在无暇顾及也不要紧。若是学校的读者,还可以请我的这些学生签名。——别嫌麻烦,说不定他们当中会出息几人。那时不必考证,就能写出文章。

身为班主任,我还不能恭维他们,必要时还得训斥几句。如果他们因此在小说中把我写成反面形象,也只能听便了。我希望他们的作品公开发表,这样可以换点稿费。若有稿费,最好去买书,或者买瓶酒存放,等节假日喝,喝出意识流,流出诗歌、散文、小说。当然,若喝酒,我要提醒他们千万千万别将空瓶子从窗户扔到楼下。那样会给我这个班主任惹麻烦。若是懒得去废品收购站,哪天我在楼下吆喝:“酒干倘卖无!”

我这短文写得很油,可见当时我是多想贴近学生。

在办刊物报纸方面,学生很像我。一九八四年的十月,我在学生会也和几个学生干部一起办了份叫《东吴导报》的报纸。之后,在时间流逝中,我虽然也偶尔读这份学生报纸,但已忘记自己是创办人之一。二十年后的二四年十月,这份报纸出刊百期,有同学来找我,让我回忆当年的创刊情景。我在百期纪念活动中说:

逝者如斯。如果不是《东吴导报》的记者朋友来访,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与这份报纸的关系,当然也记不清这份报纸已经办了一百期。换了时空,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常常就会这样消逝,或者变成与我们不太相干的部分。但是,文字往往又留住了那些稍纵即逝的人与事。

我虽然再三回忆,仍然不能叙述《东吴导报》创刊时的具体细节。我印象之中,或许在春天,或许在秋天,秋天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会的同人跟我讲,想以学生会新闻中心的名义办一份报纸,反映我们同学的生活,观察学校的发展。我觉得这主意非常好,就在学生会的办公会上通过了,又按规定办了手续,招聘了编辑、记者,这样,《东吴导报》就问世了。刊名应该是请现在仍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书法家华人德先生写的。那是八十年代初期,激情燃烧,奖励一篇好稿件,只要发十只信封或者一本信纸就可以了。我不知道学生会是否有完整的保存,如有,可以由那些旧报纸读出那个年代的我们,读出那个年代的苏州大学,读出那个年代与我们、与苏州大学相关的历史。毫无疑问,现在的《东吴导报》比我们那时办得好多了。也许就在这些变化之中,《东吴导报》成为我们反省历史、观察时代的一个窗口。。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初为人师(6)

如同大家所猜想的那样,当时冠以“东吴”二字,与我们这所著名大学的历史有关,但事实上我们并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纪念传统,我们还希望能够从“东吴”出发走向新的天地。在这里读过书的学子,无论你走出了校园,还是在此终了一生,你都是这个校园的一部分,校园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在倾听钟楼的钟声和老师的声音中成长起来的,但一个成熟的校园它不仅让学生倾听,它也让学生诉说,《东吴导报》就是学生发声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东吴导报》既是校园的一部分,又是学生的另外一个校园。

二十年前我们一起办了《东吴导报》,它已经成为我们的记忆;但这个记忆始终不老,因为我们现在还能读到仍然青春的《东吴导报》。

九十年代以后,有机会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大学访问,我一直留心这些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常常把学生社团活动的资料带回来给学生会的同学参考。我总觉得没有学生社团的活跃,大学便是一潭死水。我在东吴客座时,常在课余去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有时看到校长也坐在台阶上和社团的学生聊天,这样的情景在内地大学似乎少见。或许,与自己对现代史的看法有关,我理想中的社团不仅是专业的延伸、兴趣的发展、能力的锻炼,其实也是知识群体的摇篮。我到学生社团常讲的一句话是,五四时期的“新潮社”不就是几个大学生组织的吗?

中文系的学生历来是大学里活跃的群体。一所大学的校园,如果没有一批活跃的中文系学生,这个校园便少了勃勃生气。“东吴剧社”、“弄潮社”、“熹微社”等都是从八十年代活跃到今天的学生社团。我不会演戏,指导不了剧社,但常常被邀请做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有时还答应给学生的刊物写些短文。现在手上的文学社团几本杂志,还有我凑趣的文章。那时成天和学生在一起,文章的口吻也像学生那样。给“弄潮”社写的题目是《写在“马尾巴”上》,那年是马年的岁末,因此用了这样的题目。文章和前面说到的《班主任言》一样,完全是青年学生的气质:

所谓“指导”一类,时常会成为虚设的名目,譬如我之做“弄潮文学社”的“指导”——几年前,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年轻时做事都这样)找到我,说要办个文学社,问我支持不支持。我也曾经有过作家梦,为了这点缘分也得支持。就像给孩子取名一样,学文的常常懒得翻词典、搜典故去寻冷僻字,他们给文学社取名“弄潮”,社刊自然而然成《弄潮》。这词儿在现在已平常得有些俗气,俗得毫无诗意。但不管怎样,总寄托了学生的朝气和追求,于是犹豫而坚定地投了赞成票,便仿佛听到潮声,原先的梦也被潮水激起几点浪花。

同学要我为《弄潮》写篇文章,我答应了,可心里踌躇。写文章要有冲动,我整天旁骛,偶有冲动也被干扰,一段时间连冲动也少了。答应了,但未能及时交稿,同学不催,想必知我忙乱且不让我难堪。《弄潮》几易其主,毕业了起初还有联系,现在已经不通音讯。只是想,他们还在“弄潮”么?

学生问我,我说我不知道文章有几种做法,如果知道,我就是鲁迅嘲弄的那种人。以我的观察,作文者,有的是扭着屁股作潇洒状;有的是皱着眉头作痛苦状;有的是提鸟笼、捧茶壶作闲适状;有的是三朋四友围炉海阔天空;有的是初恋少女读情书失恋男生流眼泪……

我的学生自然不是这样的做派。他们的文章是婴孩落地时的啼哭,是宿舍里张三李四的直言,是家书,是日记。他们有他们的心灵、体验、才情,甚至有他们的世界观。

写到这里,我有点轻松。是不是可以跟同学去学跳舞呢?三步或者四步。

那时我非常期许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引导青年学生成长的老师,既想做“经师”,也想做“人师”,年轻的时候不免梦想。凡是学生邀请的活动,我都尽可能参加。*年四月的一个周末,校园里樱花烂漫。我在新教学楼的三一大教室做了一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讲演,这是系学生会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再过一个月,我就要做父亲,所有的心思都在等待那一声啼哭。可当学生会的同学来邀请我做讲座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今天,只要是学生邀请我参加活动,我从不拒绝。我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做准备,写了详细的提纲。

我很诧异有那么多的学生来听。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教室后面的阳台上也站满了学生。这间阶梯教室东临运河,驳船机器的轰鸣声不时传来。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做这样大规模的讲座,我从众多的听众那里获得了虚荣和满足。那时我还不太懂得谦卑,所以才敢选了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来说话,即使在今天,我也不敢用这样的题目在学生面前来做什么讲演。那是一个思想躁动渴望思想的年代,即便是能肤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幸福。这场讲演的提纲,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