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之为什么会有打扰人家的怪异行为?我要努力感知彻之的心情(尽管我不明白的时候居多),如果明白原因,我将向对方传达他的想法,说明情况,尽量争取对方的理解,以得到谅解和宽容。
我想段选考虑彻之的心情。如果作为母亲的我因为感到羞耻而去阻止他的行为的话,那么彻之的心情(想法)也就表达不出来了。为了尽量减少给人家添麻烦的行为,我决心培养他自立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儿子添多少麻烦,我给人家弥补多少,这种情况在孩子小时还行得通;等他大了,麻烦也大了,并不是我能一一弥补得了的。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培养他的自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为了让残障的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在社区生活下去,消除周围人们的心理隔阂(误解、偏见、歧视),我有必要做许多铺垫工作。不少人有一种错觉:对残障的孩子而言,待在福利院会比在社区生活得幸福,从而会说:你孩子进了福利院多好。恰恰相反,就像小鸟喜欢广阔的天地而厌恶逼仄的笼子一样,孩子本人也真心喜欢在社区生活。我要呼吁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他们宽容地接受这些残障孩子:你们尽管有障碍,也一起在这里生活吧!因为你们也是这条街、这个社会的一个成员。
为此,我们要辛勤地耕耘人们的心田。除了硬件的社会福利,软件的社会福利更为重要。相信残障人士本人和他们家长的热切企盼,会逐步改善周遭的人文环境。
第2章:培养自立意识和能力
*教他三件事情
经历几番挫折,我彻底改变了育儿方针:从如何治愈障碍到接受承认现实的彻之,再到考虑如何使其自立。
下边说说如何培养他的自立勇。为了让彻之一点点地自立起来,一开始我就着手理顺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场景、人,等等),与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一个一个仔细地学习。为了实现自立,可以考虑学习三件事情:
①为了过上丰富多彩的自立生活,尽量学习多项自立技能。
②为了不被社区、社会排斥,要教他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③教导他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如果碰到给别人添麻烦的事、为难的事、做不来的事的时候,我就想一想是不是对得上以上三点。对得上的话,我就相信彻之的可能性,研究制订渐次掌握的细化程序,试着让他学会这项技能;对不上的话,不会也无所谓,如果有必要的话,今后再考虑其他的方法。
因为彻之以前什么都不会,如果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一个劲地要求他学这学那,我和彻之都会崩溃的。我时常告诉自己:不要100分,只要50分就行了。并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如果给人家添了点小麻烦,弥补一下就得了;人家也会谅解的——就睁只眼闭只眼,能过去就行了!
(不是不求人家帮助,而是不会的地方互相帮助。只有守望相助,关怀他人之心才能萌发,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和谐——任何人都能得到宽容,活得舒心。)
教他自立技能
虽然自闭症不能医治,但多学点自立的基本技能,也许能让他过上自主的生活。哪怕他只有普通孩子的10%,只要花上10倍、100倍的精力和照章,也许学得会吧。如果我一个人不行(当然,仅靠我一己之力远远不够),那么就向周围10人、100人求助。
在平常与儿子一起生活的同时,我尝试研究适合他的培养方法,探索帮助他自立的途径。刚开始能力也许不过10,但一点一点地学过去,倘若在他成人之前,能达到50该多好啊!
我有一颗平常心,就这样也挺好,能有10就不错了,但看看当今的日本社会,不敢简单地这么说了。
比方说,对身体残疾者而言,电动轮椅、自助器具等福利设备的开发,无障碍设施和升降机的设置以及盲文指示等物质设备的改善,大大减轻了他们的不便。再者,他们的障碍残疾显而易见,本人也能明确提出要求,所以周遭的人可以与他们一起思考如何使生活过得更加便捷,也比较容易倾听他们的心声,适时提供支援。
可是,对自闭症患者、智障者而言,其障碍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外表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而麻烦、困顿却层出不穷,因此,很容易被人家贴上没教养的坏孩子的标签,被认为是父母教育失职,从而很难从周围得到必要的理解和援助。
很难看出、很观理解、容易遭误会的自闭症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困难重重。仅凭10的能力,在社区中生活下去将会引发各类问题,其本人和家庭成员的艰辛程度也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与家人一起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家长们为了寻求安定的日常生活,加上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孩子无人照顾,往往会产生这种消极想法:还是让他进福利院省心、安心。
另外,倘若个人自立技能达不到一定程度,不能掌握社会规则和礼节,即使无障碍设施再多,也在正常地域生活,但是和周遭的人们无法交往,到最后还是会被封锁在家中,本人的QOL(指人生的质量、生活的质量)终究是非常低的,与游离于地域之外毫无区别。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地域生活,并不只是在地域中待着,而是在接受周围支援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过上生动、充实的日子。
(自闭症患者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促使餐厅、超市、游乐园考虑对策,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说,在城市中到处放些自闭症者容易理解的视觉性的说明说。这样,环境设施配备好了,自闭症者容易理解了,发狂易怒的现象也会自然减少,这才是真正的无障碍设施。)
就培养自立技能而言,我要分清哪些是他不会的(有障碍的部分),哪些是他会的(没有障碍、健康的部分),从中寻找可能性,引导他学习自立的技能。实在不会的事情,可以考虑给予帮助;倘若硬要他学会,进行特训,犹如要求坐轮椅的人站起来行走,无异于缘木求鱼,无济于事。
当然,我必须分清:他是因为有障碍而不会,还是因为不明白而不会。如果是因为不明白而不会,则应该根据本人的理解程度制定计划和程序(在作业操作时要有程序表,在烧菜时要有材料配方),辅以实物、绘画、图片、卡片、数字,简单易懂地、耐心地、态度和蔼地、有顺序地、细致地传授,有些东西他也能学会。从他感兴趣的事情开始着手,学会一点,则不吝表扬。我想:即使他不理解我对他说什么,他也会在母亲的赞赏之下感到快乐。因此,我一直微笑地面对他。我的微笑和赞赏他、认可他的感觉能传达给他就可以了。我的语言未必能传达,但心情必然是可以被感受到的。
*将计就计,就利用他的刻板行为!
分析一下,彻之到底会些什么呢?会的寥寥无几,不会的一大堆。他感兴趣的都是些所谓的问题行为——被专家们称为必须要阻止和消除的刻板动作。
除了数字、文字、记号之外,彻之对水,后来又对卫生间特别迷恋。一旦接触,则注意力极其集中,目光如炬,神情亢奋。这些都是生活必需的东西,也是将来自立时不可或缺的东西。我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就利用他的“刻板”来教他吧!(这也算转换思维的妙例吧!)
于是,从打扫卫生间开始,打扫浴缸、擦地板、擦玻璃、洗碗、烧饭做菜、洗衣,一项一项地扩展开来教他,同时也不断地表扬:能帮上忙啦!我省力多啦!
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利用他的刻板来引导他学习生活自立的技能的。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当初,被专家告诫:必须消除其刻板动作,我也努力地执行了。但说说简单,做起来很难。我可以把彻之刻板的对象——电视机、百科辞典、挂历等东西藏起来,但对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像水一样无处不在的东西,想藏也藏不了。
彻之东走西跑,每次他玩水捣蛋的时候,我都会训斥:“不准捣乱了!快停下来!”我的禁令总是引得他发怒。在我们的小区里,总能听到彻之的KI…KI…声和我的斥责声(到底是水泥结构的单位宿舍,回响不断)。彻之对我的否定语言特别敏感,一说他,他的刻板反而更厉害。越是禁止,他同样的行为越是反复不已,就像某种无形的力量在强迫他做一样。对他的无罪抗拒,我束手无策,只得奉陪到底。逐渐想到了不如利用他的刻板!
严重的刻板,反而有它的好处也说不定。除了利用他的刻板,我真的想不出其他方法。如果把刻板对象全部隐藏起来,彻之会无所事事,无聊地重复动作更会无止无休。就是现在,在工作的间隙,没事干的时候,无聊的重复动作还经常出现:时而蹦蹦跳跳,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左右摆动身体,时而用手指在空中划字。
(最近因为演讲去冈山县,就讲讲那里自闭症儿野外疗育营地的事情吧。彻之热心地为大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