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惑众人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因起义军以黄巾缠头为标志,故史称“黄巾起义”正式爆发了。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是穷苦农民与世家豪强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汉王朝外戚、宦官争权,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买卖官爵,朝政日渐**。加上地方豪强,大量的兼并土地,农民民不聊生,赋税日趋沉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小规模的农民战争,此落彼起,连绵不断。在此之前,已经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起义,但均遭到东汉王朝的无情镇压。
黄巾起义爆发后,声势十分浩大,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军主力,分布在三个地区:首领张角,他的弟弟张宝和张梁他们率领义军主力,活跃于冀州地区,在北方形成中心。
张曼成自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活跃在南阳地区,形成南方地区的起义中心。
波才、彭脱等人率部转战于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东北)、陈国(郡治所在今河南睢阳)一带,成为东方地区的革命主力。
各路黄巾军所到之处,烧官府、打豪强、攻坞壁、占城邑所向披靡。
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让东汉朝廷震动,天子刘宏,在惶恐不安之余,急忙调兵遣将镇压起义: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屯兵都亭,以保卫京师;在函谷、太谷等八个险隘要冲,设置八关都尉,以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下诏解除“党禁”,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出宫中藏钱收实官兵,用西园马匹装备军队,扩充骑兵,增设西园八校,以加强军队实力,尔后,朝廷调集军队,派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掌握了这场战争的大略,今后的路也就好走了,刘展心里已经有了章程。
第十四章 拐走关羽
第二天,军队要出征了。
送行的张氏有些难舍难分,满怀幽怨的表情也掩盖不了绝世姿容。这也难怪,好日子才两天,换谁也不会乐意。最关键的是,这个刘展带给张氏前所未有的性福、刺激、快乐。短短的两天时间,张氏乐得找不着北了,给个神仙也不换。在张氏心里,恨不得小男人从此以后再也不离开自己,天天待在身边。当然,张氏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现在,战争已经开始了。
“我嘱咐你的事情都记住了吗?”
“都记住了,贱妾一定会办好。”
张氏说话的声音,有点儿柔柔弱弱,似乎有点讨好的意思。尼玛,原本精明强干的张氏,这才两个晚上就变成这模样了,有木有搞错哎!刘展这家伙是不是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呢?
“要多加小心啊,早些回来,贱妾很担心哎!”
“放心吧,到时候会回来得。再说了,有你这美娘在家里等着,我会舍得吗?”
军队开拔了,原本只有一百六十人的军队,现在变成了一千人的军队,外加五百押运粮草的辅助军队。给甄家留下一百多俘虏,协助甄家守城,或者干一些其他的事情。
军队扩大了,从一百六十人扩大到一千五百人,光是粮食补给就翻了十倍。刘展肯定没这些财力供养,全是甄家出钱、出粮,保障军队今后的后勤供应。
瞧瞧人家刘展这本事,美人在怀,钱粮到手,人财两得。嘿嘿,够卑鄙的,说不定介个家伙早就开始打这个算盘。
北上行军,遇到小股黄巾军直接就地消灭,越往北,黄巾军越少,这里本来就不是黄巾军活动的主要范围。
荒郊野外,人烟稀少,军队一边走一边练兵,因此,军队的行进速度并不快。原来的老兵,全成了骨干力量,基本上都成了小头头。官职升得快,心情激动,情绪高涨,越发卖力起来。
这一日,军队路过涿州,路人纷纷注目观看。这支军队很特别,反正百姓们以前没见过,引起好奇不足为怪。行人百姓观看军队,刘展也在查看路人,似是寻找什么人。
刘展心想,此时正是关羽暂住此地的时候。现在的官府还没有张榜招募士兵,也就是说,大耳贼还没有把关羽和张飞诓到手中,此时招揽正是好时机。若是碰不到,说不得军队在这里暂住一时,决不能让大耳贼得手就是。
至于黑脸张飞,那就给大耳贼留着吧,也不能全划拉到自己手里不是?让人家大耳贼光杆司令一个,似乎太不地道。做人留一线,以后好见面,呵呵,刘玄德,某还是很够意思的,烧高香吧你。
走着走着,刘展发现了目标。前方有一个推小车的大汉,形象很特殊,红脸、美髯,关羽的特点太明显了,很容易发现。
此时,关羽也在观看这只行进的军队。这支军队太特别了,大汉朝还真没有一支军队有如此的阵容。行进中,整个军队鸦雀无声,只听到走路步伐发出的沙沙声,而且,整个军队即便是行进中也相当整齐。
关羽正在心里感慨,是什么样的人训练出如此军队,太震撼了。正在想着,自己的视线被人挡住了。关羽抬头一看,却见眼前一位骑马的军官,走到自己面前。
此人正是刘展,停住战马,刘展在关羽身上扫了一眼,心想,没错的,除了关羽,谁还有这种形象。
“这位壮士,我看你相貌堂堂,定是非凡之人,如何落得如此地步呢?”
卧槽,这话问的太突兀,也不好回答,难道人家告诉你,我杀人了,这是出门避祸来着。
“介个,某……嗨,都是些恼人的事情,不说也罢!”
“这位壮士,些许麻烦不必在意。值此国难当头,正是我辈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时,何不随我参加征讨黄巾贼众,一旦立下战功,其他一些小麻烦还真不在话下。”
关羽闻听此言,不亚于听到仙音,心中大喜过望。多年来,为了避祸,远走他乡,其中的磨难、烦恼自不必说。关羽早就受够了这种流浪的生活,如此下去,何时才是个头哇!这位将军的话有道理呀,等自己立下些战功,还会在乎那些事情吗?
“将军,此话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