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的退休生活过得很安定,国家在这几年也很安定。
如果要说国内有什么大事,就是梁王刘武死了,这个我们后边说。
边境还是老样子,匈奴人时不时来进攻,边境军队被动防御,李广的声威越来越大,李广的事也放到后面说,帝国政府还是谈判加和亲。
除非朝廷决心要与匈奴全面开战,否则这种情形还是要持续下去,目前还看不到开战的迹象。
周亚夫的退休生活一共安定了四年,某天接到诏令,说是皇帝要赐饭给他。
皇帝赐饭吃是很大的荣耀,周亚夫穿戴整齐去了。见面寒暄完毕后,饭菜端上来了,只有一大块肉,整个盘子就那么一大块肉,没有刀,没有筷子,这让人怎么吃?周亚夫总不能下手抓吧。
樊哙当年在项羽面前,以盾为案,以剑为刀,切肉而食之,胆识过人,豪气盖天,被传为千古美谈,周亚夫今天恐怕没机会重演了。
这是刘启在耍所谓的帝王心思。他的意思不难理解:我不给你刀不给你筷子,你能吃的到这块肉吗?稍微上纲上线一点,我不给你权力,不给你兵,你能平七国之乱吗?你有今天的声望和地位吗?
这种帝王心思,刘邦用出来,大开大阖,宗师境界;刘恒用起来,行云流水,高手风范。至于刘启,还是有点小家子气。
周亚夫左右看了几眼,他想要刀和筷子,没人给;刘启面无表情,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
场面很尴尬,很紧张。周亚夫得自周勃遗传,不会说话,没人送上筷子,他就那么一直跪着。房间内安静得可怕,双方的呼吸声都能听得见。
刘启忽然开口了,“这你还嫌不够吗?”说得很慢,很清楚,听不出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周亚夫摘掉帽子,又低下头,继续跪着。这叫免冠,表示认错。至于认的是什么错,可能周亚夫自己也不清楚。
又是安静。刘启说,你退下吧。周亚夫低头倒退着走出门,只是刘启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打转,这你还嫌不够吗?这你还嫌不够吗……
周亚夫走后,刘启又说了一句话,“这样的态度,将来怎么辅佐少主。”周亚夫在刘启心里,已经被除名了。
随即很短时间后,廷尉府发来传票,周亚夫去报到。理由是,谋反。
这事儿要从周亚夫的儿子说起。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准备后事,定作了五百副战甲和盾牌做陪葬品。
古人都是生前很早就为自己准备后事,很多皇帝都是刚即位就给自己修坟,这种事不足为奇,现在也有,墓地的价格比房价都高。
周亚夫是军人,用甲盾陪葬完全可以接受。问题就出在周亚夫这个儿子身上,他拖欠工匠的费用。工匠一怒之下告了上去,说周亚夫的儿子私藏军用武器。相关负责人员一看和周亚夫有关,不敢做决定,就一路报到刘启那里批示。
刘启没有明确表态,让有关人员问一问是怎么回事,他想看看周亚夫怎么解释。周亚夫不屑于辩解,什么话也不说。
其实周亚夫想到了自杀,他出身高贵,性格又太硬,容不下自己身上有这种污点,军人对生死看得很淡,他想自杀以表清白。
自杀能表清白吗,一句畏罪自杀,周亚夫恐怕要遗臭万年了。他的夫人劝住了他,周亚夫想了想,又觉得解释一下,皇帝应该会相信的,毕竟自己是周亚夫。
案子进度又报到刘启那里。刘启还是没表态,又是说了一句话,“周亚夫,我不会再用他了。”这其实就是表态。
刘启把这事儿转交给廷尉负责,廷尉知道皇帝那句话什么意思,他不用忌惮周亚夫了。
廷尉开堂审周亚夫。周亚夫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头,怎么廷尉这么高级别的人都插手了。
廷尉问,“你要造反吗?”
“我买的兵器,都是给自己陪葬用的,什么造反不造反。”
这位廷尉史书没记载叫什么名字,但是他却说出了恐怕是中国司法史上最着名的一句话:“你在地上不反,死了后在地下还会反!”
周亚夫不再解释,在监狱内绝食,五天后吐血身亡。
刘启并不恨周亚夫,也并不是多么想杀掉周亚夫,七国之乱已经过去十年多,想杀的话不用等到现在,何况杀周亚夫这样的人还会给他带来恶名。
之所以最终还是下手了,因为刘启觉得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没几年活头了。周亚夫这个人,他在政界、军界、民间的影响大得可怕,威信高得可怕,谁让他救了一个国家。不过这也不是刘启要杀他的全部理由,最主要的一个,也是刘启最忌惮的一个,就是前边说的,周亚夫这个人太认真了,认事不认人。
他任凭刘武被吴楚联军打得只剩一口气,他反对立刘武,反对废刘荣,反对封王信,反对封匈奴人。他不管最高决策者是什么想法,只要他觉得不对就抗议。
他的抗议确实有道理,难道皇帝的想法就没道理吗?这样的人,刘启敢留给刘彻吗?刘启是可以控制住周亚夫的,可是将来刘彻做了皇帝,要做什么事情,周亚夫跳出来反对,振臂一呼,应者无数,一切都还是未知的刘彻有办法吗,压得住他吗?很难说。
权衡来权衡去,还是让周亚夫消失为好。当然了,他这个恶名不可避免地贪上了,刘启和周亚夫成了兔死狗烹的又一大例证。
可怜一代名将,没有善终,也没有死在战场上。周亚夫的死好像不能完全算到刘启头上,也不能完全算到自己头上。
周亚夫也死了,刘启给太子刘彻铺就的帝王之路上,继刘荣之后,又少了一大障碍。
本来还有一个,最大最危险的一个,就是梁王刘武,可是刘武也死了,死在了他老娘、姐姐、哥哥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