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民国时期一共多少年 > 第25部分(第2页)

第25部分(第2页)

大学体制成熟了,栖身大学或大学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

接下来的八年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是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殊的一页,众多大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辗转搬迁,维持教学:战争烈焰熊熊,大学薪火不灭。

抗战胜利后,大学教育恢复了正常。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到抗战胜利三年后、民国覆亡二年前的1947年,这一年是民国高等教育的高峰,中华大地共有大学二百一十所,其中国立大学三十一所,私立大学二十五所;国立独立学院二十三所,省立独立学院二十四所;私立独立学院三十二所,国立专科学校二十所;省立专科学校三十二所,私立专科学校二十三所。全国大学聘任助教以上教师八千九百六十四人,其中教授二千七百人;在校生十五万五千零三十六人,其中研究生四百二十四人,本科生十三万零七百一十五人,专科生二万三千八百九十七人。科学文明和现代思想,在朗朗传播。

一座座学府,一团团浓荫;一个个学人,一片片书声;一个个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学子,在这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大学的话题,有关知识文化的传承,有关真理智慧的求索,有关社会文明的提升,有关民族精神的进步,有关人类理想的追求,永远探讨不完。

在民国大学的茫茫海洋里,这里要说的是一所空前绝后的神话般的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所好大学,粗略来说,杰出的教师是条件,优秀的毕业生是证明。

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且把只在学术界享有大名者不表,只说今天社会大众也对其名如雷贯耳的人物,就有: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钱钟书,吴宓,吴晗,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熊十力,张奚若,潘光旦,费孝通,沈从文,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吴大猷、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

西南联大的校本部只有一百二十多亩,相当于今天一所中学。在那狭小的校园内,行走着多少聪慧的头脑;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各学科的泰斗级人物,在那里触目皆是。除了西南联大,还有哪所学校具备如此精良的师资?

再看这样一些名字及受业学校: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邓稼先、赵九章、朱光亚等八人,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作家汪曾琪,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思想家殷海光,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哲学家任继愈,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国家领导人宋平、王汉斌、彭佩云,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0、1943两届清华留美庚款考试,十七名考取公费者,西南联大毕业生占十一名。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八十一位院士,西南联大人占二十六名;院士里最年轻的三位,陈省身、许宝騄和华罗庚,均为西南联大师生;这三人再加上姜立夫老教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五位数学院士,西南联大占了四席。

首批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五位华裔,陈省身、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除了吴健雄出自中央大学,前四人清一色为西南联大师生。

联大师生中,后来有一百七十一人成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

这所西南联合大学,只存在了八年;短短八年,向中国的天幕挥洒了如此灿烂的星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疯狂进犯,大片国土沦丧。在战火中呻吟的土地,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落入敌手的高校,也只能成为侵略者的教化工具。而且侵略者极恨民族意识最强、宣传抗战御侮最突出的大学,比如南开大学,就被炸得只剩一座楼。

民族危难中,一座座宁静的大学受到了严峻考验。

多数大学采取了后迁的对策,迁入后方的大学计有七十多所。后迁师生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和图书、仪器等办学设备一起,向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侵略者铁蹄踏不进的西部省区转移。

国民政府表达了战火中坚持办学的决心,蒋介石将教育政策概括为:“战时要当平时看。”

北平、天津失陷后,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平津地区三所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搬迁至湖南长沙,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老牌的国立大学北大,前身为留美预备学校、洋气的清华,私立大学的典范南开,这三所各具特色的优秀大学在战火中融到了一起,西南联合大学马上要横空出世。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这一天成为后来的西南联大的校庆日。迁到长沙的三校教师一百四十八人,学生一千四百五十二人。

1937年底,民国首都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遭遇空袭,国难的硝烟中,临时大学又开始向西南大后方寻找新的办学地。

三大名校合并迁来,让湖南喜出望外;如今临时大学要迁走,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极力挽留,他说长沙绝对安全,即使不安全,也可在湖南另寻校址,湖南省必定尽力支持。而广西得知三校要迁往西南,立即积极联系,希望把学校迁到广西,设于南宁与桂林均可,广西地方同样大力支持。

1938年1月,最后议定的地点是云南昆明,这里位于大后方,气候优良,且有铁路通往国外,是战时办学的最佳处所。

告别了湖南,谢绝了广西,2月中旬,搬校开始。除去参军、辍学回乡和投奔延安的学生,志愿入滇学生共八百七十五人,和教职员工一起分两路入滇:一路是女生和体弱的师生、职员及家眷,乘火车经粤汉铁路到香港,取道越南到达昆明;另一路二百五十多人(其中学生二百四十四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派一名中将为团长护送,徒步穿越三省,六十八天后抵达昆明。

1838年4月2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上课。

刚到昆明的西南联大租用本地中专学校教室上课,各学院散布于市内各地,乃至云南南部的蒙自。7月,联大在昆明西站东侧购地一百二十四亩,建立校本部。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园落成。这里有学生宿舍三十六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五十六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二栋,图书馆?一栋,为砖木结构。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因为经费极端短缺,只能一律按最简陋、最节约的原则设计建造,这位建筑大师对此深以为憾。

云南省对西南联大办学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次次协助解决校舍问题;省主席龙云将他在威远街的公馆腾出一部分给联大作总办公处,他还专门拨出一辆福特轿车供联大三常委之一的蒋梦麟使用。

永载中国教育史册的一代名校西南联合大学,在南疆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西南联大的成功,固然在于其融汇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优秀师资,更在于她那符合大学精神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制度。

在合并迁校之前,三校都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