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在离心机上,达到3个G的负荷时就难以承受,而航天员训练时的最大负荷有时会达到8个G,这相当于在航天员的胸部压了7个成人的重量,持续时间要达到几十秒。
吊舱在启动和结束时要翻滚和摇摆,航天员坐在里面,不仅要练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判读信号,随时回答提问。
有时候脸部肌肉都会被拉扯变形,甚至有眼泪飞出来。
那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难怪周昊他们要把离心机训练称为“魔鬼训练”了。
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
为了提高航天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
航天员必须在地面上学会在一个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转床上进行,-45度、+45度、-15度、+15度、+50度、-50度、+90度,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
周昊在第一次完成这项训练之后,将之戏称为“世界上最难受的床”。
冲击塔是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由塔架、平台、提升系统和水刹车系统组成,可以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帮助科研人员研究多种防护措施。
逃逸塔就是跳塔,有七层楼高,是一个类似水塔的建筑,暗灰色和白色相间的塔身。
逃逸塔的建造主要是为了训练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逃生。
如果在火箭发射前阶段出现危险情况,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就可以撤离飞船,在高高的逃逸塔顶顺着一个类似消防滑道的管道滑下来,安全快速地进入地下掩体。
中心新建成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是世界最大的,它主要进行舱外活动训练,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失重的感觉。
一般是将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舱外活动训练服进行出舱活动模拟训练。
当人体浸入水中时,通过增减配重和漂浮器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人体就会产生模拟失重的感觉,但它并没有消除重力对人体及其组织的作用,因此,它不同于真正的失重环境。
下午18点,同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样,航天员坐成两桌,食用严格按照航天员医监医保要求制作的“标准”饭菜。
晚饭也是一天里难得轻松的一刻,大家喜欢聊聊天、开开玩笑。
航天员除了完成训练以外,还要学习相关的航天知识,学习火箭和飞船空间站的设计原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飞行动力学,航天器设计基础、气象学、天文学、通信技术、设备检测、航天医学工程等,还要了解航天器的原理、结构、组成、性能和界面,掌握重要部件和单机情况。
所以除了每周二的外语课,其他时间里,晚上一般是自习。
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周昊和其他航天员们往往还要继续挑灯夜战,有的学英语,有的背诵飞船操作规范。
“明天又是紧张的训练,晚上得休息好啊。”大队长金雷经常去敲门,让他们赶紧熄灯。
灯灭了,但过一会儿又亮了。
为了调剂单调的训练生活,航天员大队组建不久,曾组织大家出去听过音乐会。
现在不行了,龙国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航天员大队的日常生活和训练进行了大量的报导,让全国人民一夜之间熟悉了周昊等人,真是比明星更为“明星”的脸。
每个房间都有电视、电脑,娱乐室还有两台可以上网的公用电脑,不过航天员们似乎更喜欢玩电脑游戏。
周昊最喜欢“坦克世界”这款战争题材的竞技游戏,双方分为15人的两队人驾驶各式坦克进行战斗,每局只有15分钟,休息的时候可以打上几局。
金雷看着好玩,也加入了战斗,被周昊虐了几局之后感慨道:“航天员就是航天员,反应比我快多了。”
大队还有自己的军乐团,也是“全民皆兵”式的,不管五音全不全,都得上。
就连起初坚决不参加的大队长金雷,也被“逼”着敲上了木鱼和铜锣。
周昊这个科研人员,刚开始的时候连简谱都不识,后来也能轻松用吉他演奏了,而他最喜欢的曲目就是“月亮之上”。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