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刻,伴随着沉闷雷鸣般的隆隆声,炎黄军团的剿袭之战轰然启动。
洪钟心中深知最后的对决已至,大英帝国的威严绝不允许丝毫玷污,断不可屈膝求和,他当即下达了突击的号令。
盘算手中余三万余将士,他率先派一军猛击炎黄阵脚之一,伪装要由此突围,战鼓擂动久而无果,却未曾想到炎黄军果然中计,大量兵力被调度以镇压进攻。
洪钟闻言目光一亮,迅速指挥队伍从炎黄军守备疏漏处奋力冲出,虽顽强抵抗,无奈敌弱己壮,成功突破英军防线。似被神恩笼罩,洪钟率领的队伍沿途肆无忌惮,遭遇的反抗均微乎其微,损失不小,但踏入陇西地界之时,他明白自己成功脱困,这一切仿如梦幻泡影,却又真实得让人不敢置信。此刻顾不上其他部队,他立刻领两千余残部急速撤离甘肃,直指陕西,再辗转至重庆。行路之中,遇上中**队多低首敛目,甚至透露出恐惧,总有意无意避开,无疑这次炎黄军给英军造成的冲击已经在心中落下阴影。
重庆已有许多英军船只等待,当接应的海军人士瞧见这帮形容邋遢,憔悴疲倦的战士,皆是惊讶得哑口无言。大英帝国的雄狮何时竟流离至此,尤其是在轻视的中**队面前,此般说辞听起来如此离谱。若非亲眼见证,无人敢信此般景象。
在确定这便是自己亟待拯救之军后,德里芬海军少将无声无息为这群宛如难民的队伍补给物资,然后让他们登船,沿长江直抵上海。随后的日子里,英军总司令部接连收到其他分散军队逃出生天的消息,前后聚集了五万散兵游勇,其余要么命陨,要么落于敌手,下落不明。
此事立刻引起举世震动。即便是参与此战的英军部队属于次级军队,他们仍然是强大的大英帝国子弟兵,若输给德意志人或是日本人或许还能令人接受,然而偏偏败在最受列强不屑的中**人手下,岂能不令人心生疑虑、瞠目结舌?然而事实如此。
或欢欣,或焦虑,或愤怒……英伦上下众多议员认为必须给中国人民狠狠教训,让炎黄军从此沉沦,大英帝国的尊严要用中国人的鲜血去涤荡。
英军狼狈逃离,武定邦却是满心郁闷。率部归去,不及稍作休息,即请求面见魏晨东。
魏晨东似早有预期,甚至备好热茶恭候。
见到魏晨东,武定邦直接道出心中疑惑:“副元帅,可否告之原因?我有信心全歼这十万敌军,为何你下令让他们逃离,何来慈悲?难道你也像清末的李鸿章那般,手握优势仍不敢痛击敌方?”
实则,此前急报要求他放过英军,以免赶尽杀绝。这令志在必得的武定邦不解,难道魏晨东会如李鸿章那样因怯懦而坐视敌方嚣张?
初时武定邦也意图违背命令,但魏晨东坚持,不得已他才佯装调动中央的两支队伍离开,而后让外围的部队在探测到敌军攻向后故意开启缺口,任其逃生。约翰逊口中之幸运,实乃自欺欺人,生死关头,上帝难施援手。
见武定邦凝重的目光,魏晨东幽幽一叹,缓缓开口:“定邦啊,战争不只是为了痛快一搏。为何开战?为了杀戮?为了虚妄的荣耀?不,为了政治,为了利益。要权衡得失,利益当前,敌人也可能变为盟友,这便是政界的无情。同样的,在战场上,一切皆须为政治服务。那么,我想问问你,吞并十万英军,我们能得到何种收获,又要失去什么?”
听罢武定邦微微一怔,眉头紧锁,深思后慷慨道:“全灭十万英军,吾军荣光无双,人民扬眉吐气。。。。。。至于失去什么,尚无定论。在我看来,身处此地有何可失?”
“原来你并未领悟其中深意,怪不得你反对我的决定。那么我告诉你,我们将招致英国人的反扑,引发国民党的疑虑,引来日本人的注视和压制,更将受各方力量的钳制。而获得的所谓好处——可怜的名誉——如今却只会带来灾难。”
“当前最大之敌非英国人,而是日本人。英日在亚洲的利益相冲,早晚将是你死我活之敌。故古人云:敌人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日本人正祈盼我们两败俱伤,坐享渔翁之利。如此亲者悲,仇者乐。”
“就算痛恨英国人,但目前非与之拼杀之时,因我们的实力尚未足以抗衡众敌。如果真的开战,时机未到,应待我方强大之际。”
“此刻放英军回去,尚留转寰之地,无需在日本侵袭前,另树强大对手。英人在亚洲的触角难以深入我国,与之矛盾尚不至于剑拔弩张。假设没有印度的冲突,我原本并不打算与英国交锋。”
。。。
魏晨东语重心长地道出心中所想。其实最开始他也打算彻底覆灭英军,只是开战前仍有所顾虑,因此电联本土老将。了解情况后,这些老将军一番言语令他豁然开朗。魏晨东并非愚蠢,略一思量便明白,行事须顾全大局,小小胜利并无多大价值。最佳策略非在于武力征伐,而在于不战而胜。即便炎黄军势盛,也不可能剿灭所有侵犯中国的敌人。八国联军可消灭?太不实际。耻辱勿忘,却不应盲目硬抗,那只能让自己遍体鳞伤。政界冷酷如此,利益至上。
对于英国人,魏晨东亦无好感,他们正是招来帝国主义侵犯华夏的祸首。然而此刻与英硬拼实为下策,纵有旧怨,魏晨东仍决定忍耐。
武定邦聪敏,原先的狭隘观念因魏晨东的一席话豁然开朗,他承认自己的误解,并坦然道歉:“副元帅,是我见识浅薄,冒犯了您。”
魏晨东拍了拍他的肩,无言胜有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