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码,一定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的。
嬴政脸色沉肃,没有说话,但李斯应了扶苏的声:“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更加严厉地控制他们,让他们无法对秦举起叛旗。”
扶苏不赞同:“如果事情真的这样简单,那么夏又为何会被灭?商又为何会被灭?这些日子听了这么多旧事,他们灭亡的教训已经足以我们从中窥出一些规律了。暴虐则亡,德行之辈取而代之,仅此而已。”
他转向嬴政,虽然低着头,但态度耿直,完全不打算迂回:“故儿臣以为,李晓诗会提起‘载舟’一说并非偶然,而是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在所有的朝代更迭中,‘百姓’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味地去控制,去愚弄,恐怕真的会出现李晓诗所说的“被压迫狠了”的乱局。
就算他扶苏不是什么一心为民的人,哪怕只是为了秦的延续,也不得不把这一点态度表示出来。
“皇帝威重,四海臣服。但李晓诗所言并不全然为错,父,恩威并施或许……”
他不是什么儒家学说的代表人,但也不是法家的忠实者,身为长公子,他所行所学,所见所想,都是出于本心、想为了大秦更好而已。
所以,即便数次顶撞父亲,即便此刻嬴政投过来的视线威压甚重,扶苏依旧不卑不亢,固执地垂首而立,等待着嬴政的态度。
看着这个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头疼的儿子,嬴政眯了眯眼,并没有说话。
李晓诗的话他才是听的最深的人。
不在其位,不知其思。
身为皇帝,他考虑得可以说比扶苏要深了不知几层,所以他此刻看着扶苏,更多的是在考量这个儿子,而非对天幕内容的思索。
片刻后,他淡然道:“且听日后天幕说秦罢。”
不表态,压后再谈,但这比起嬴政平时说一不二的风格,本身就带着另一种含义。
看来李晓诗的话对他来说也不是全然没有影响的。
扶苏恭敬应下,李斯看了这个大公子一眼,心里很是惆怅,为自己的未来,为法家的未来,但他情绪并不外露,也应了一声,回到了原位。
汉。
刘彻天天都想着打匈奴,最近有了天幕,他才没那么频繁地拿“想出兵”这件事出来烦满朝文管,改成了天天对着天幕看乐子。
臣子们也乐得他这样,省得一天到晚想着举国之力去打架。
但实际上他心里怎么想,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会儿又听了一场小型辩论,刘彻评价道:“秦我知道,隋不知道但也没关系,她跳过了汉,说明咱们大汉朝虽然是没了,但最起码不是因为‘压迫百姓’‘百姓起义’这种事儿导致的。”
本来在开会结果突然被天幕打断,臣子们也就都在旁边一块看,这会儿听了刘彻的看法,也都“嗯嗯”地应着声。
&nbs-->>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