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九年,也就是公元599年,这个人在武功的李家别馆出生了——他就是时任隋朝官员的
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后来的太原公子,李二公子。"
“在这位公子四岁的时候,有自称会相面的书生来到了家里拜谒李渊。在他看到了李渊后,当时就对李渊说,公,贵人也,且有贵子。也就是说,'哎呀,您是贵人啊!而且家里的儿子也是显贵之人!'
到了讲故事的部分,李晓诗讲得很顺溜,自己也很开心:“等见到李渊家的二公子后,这相面书生更惊讶了,又对李渊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矣!’也就是说呀——这个孩子有龙凤的姿容、天日的样貌,之后一定能够济世安民啊!"
“后来等到书生离开,李渊担心这个人出去乱说会给家里带来灾祸,就派人去灭口,结果没能找到人,他觉得这个书生一定是仙人,所以就采用了这个书生的评价,给年仅四岁的二公子起名叫做‘世民′——这也就是我们日后的唐太宗,李世民。"
听李晓诗这么个小姑娘一口一个“我们世民”“世民四岁的时候”,李世民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就是吧,夸是可以夸的,听着也舒坦,但……嗯,谁懂啊?
这么老大个人了,还要被一个小女孩儿把幼时的事提出来讲,怪不自在的。
两侧贞观众臣们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个个高高兴兴,一脸欣慰,与有荣焉似的。
李晓诗:“那我们的唐太宗此时还没有登基,也没有及冠,还没有成年,他还不是唐太宗,他也不是大唐陛下,他现在只是一个二公子。”
“李世民幼时就天资聪颖,机智敏锐,看待事情十分有眼光、还很果敢刚毅,不拘小节。像这样的一个少年人,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样子,没有人能够估量。"
。怎么不能估量?
就算以前不能估量,现在也能了啊!
尚还年轻的李渊瞅着刚出生尚在襁褓里的二儿子,欢喜又忧愁。这可是未来缔造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啊。
既然天幕已经把他会在隋末参与叛乱、并成为了接替隋朝的唐朝皇帝之事说出来,那现任皇帝、杨坚,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家的。
而就目前而言,现在想要起兵反隋根本是
行不通的,当政者是杨坚,又不是隋炀帝那个目空一切的傻子,李氏不可能反叛的。
就算起兵,也一定会被迅速镇压,更别说只要动脑子想想就知道几乎不可能有人会来响应他们了——即便他李渊是之后的大唐皇帝,即便他们李氏是之后三百年天下的主宰。
这次的天幕对他们而言,是劫,是大劫。李氏一定会遭遇灭顶之灾的。
但…
看看襁褓里对世事尚且一无所知的二儿子,李渊蓦地长长叹了口气。有了隋炀帝的“光辉事迹”在前,又有“必将济世安民”的小“二公子”在后。
为什么他总觉得,李家的命运会因为这个小婴儿而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呢……陛下、隋文帝,杨坚他——
嗯……
很难说啊。
先听听天幕之后怎么说再看吧。
“四岁时就有这样的奇遇,那这位李二公子的传奇,是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呢?”李晓诗晃晃头上的珠花,道,"其实早就开始了,李世民少年从军,从此,他的光芒就没有被遮挡过,一路大放异彩。"
“我们现代的话来形容当年早亡的小霍将军人生履历时会说,是‘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开挂人生,这句话用在咱们李二公子身上同样合适。有很多人说,纵观李二公子的这一生,是完完全全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没有虚度任何光阴的一辈子’。"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受突厥围困,李世民当时受到了招募前往救援,他从容献策,步下疑兵之阵,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吓退了突厥,救下了隋炀帝。"
“这一年,他十六岁。”
十六岁,仅仅只比李晓诗大那么三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