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实力相差太远,要是硬碰硬地打起来,刘邦必然会惨败,而范增也劝告项羽,说刘邦不是那种喜欢小便宜的人,未来必定成就大业,应该趁早解决掉他。这观点果然没错,范增的眼光就是独到。
于是,范增建议项羽设置一场鸿门的宴席,准备除掉刘邦,让其命丧于此。不过,项羽的将领之一,项伯,在得到将要攻击刘邦的消息后,心里很忧虑张良的安全。因为张良不仅对他有救命之恩,更是亲密无间的知音好友,项伯无法眼睁睁看他遇险。
得知这一情况,项伯立刻夜行千里,来到刘邦所在的营地,找到张良商量对策。项伯起初的想法是与张良一同逃离,避免无谓牺牲,可是张良拒绝了,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绝对不可能撇下主人自行离去。
无奈,只好把实情全盘托付给刘邦知道。
听到这样的故事梗概,嬴政频频点头称赏:“虽说他们在助纣为虐、联手**我们秦朝,但张良的忠诚之心我是完全认同的。”
纵使张良走到了反对秦国的一面,但是赢政理解了事态。那时的秦并非由自己掌控的政权,而是被秦二世胡亥以及赵高等人操控,权力结构已发生变化。尽管张良加入**秦朝的力量,但他在某些情境下如此表态也可以理解,毕竟局势变化了这么多。
“刘邦听到风声后,难免会手忙脚乱,而张良镇静自若地邀请项伯过来见他。刘邦主动与项伯亲近,并声称进入关中之后,一切都井然有序,登记官民和封锁财宝,只等待项羽的到来来接任一切!”项伯被说动,告知刘邦:“你要及时前往鸿门自省,不然的话,若项羽的大队开走,你可能就难逃一劫。”
赢政严肃道,“这位项伯是个无法信任的人。作为对手,竟然有这样的心思。假如他真的是本宫的人,定会立刻处置!”
嬴政这话倒是说得有道理。倘若没有项伯提前通风报信,那么刘邦很可能坐的是自己的江山,而非项羽的,况且如果没项伯的存在,刘邦就死定了。
甚至连可以影响华夏历史走向的小人物都能有所作为,像是这个项伯为了所谓的私交牵绊,而项羽也是如此。毕竟,在宴会在鸿门的安排里,项羽其实可以轻而易举消灭刘邦,但在最后时刻,还是忍住下了决定。
这父子俩,都是些讲究“忠诚”与“仁慈”的人吧。
然而唯独外姓的谋士范增看得清清楚楚。可惜的是,最终项羽也没有选择采纳他的意见。
鸿门宴上的主导权,似乎一开始就在张良和范增这两个智囊手中交替。秦铭接着说道:
“当返回鸿门后,项伯向项羽禀报了他前往刘邦的营地的经过,将刘邦的话一字不差地复述给了项羽听,同时也提了一句:刘邦打下了关中,并做到秋毫无犯,功不可没,难道我们就该对有功之人施以杀害吗?对此,项羽同意。
然后刘邦,在张良和樊哙等人伴随护佑之下,按照计划如期抵达了鸿门的宴会场。面对满腔哀愁、诚意致谢的刘邦,项羽虽沉默不语却表示赞同之意,并宣布宴请刘邦。在宴饮开始时分,项羽的军师多次暗含警示给项羽:把握时机,除掉刘邦为是。可项羽仍旧选择保持沉默,并未行动。
"于是,范增离开大营,寻到项羽之弟——项庄,嘱咐他表演剑术以便接近沛公。
随后,项庄入了大帐,对着项羽敬酒为礼,敬酒结束后,他便说请求允许他给大家展现一次剑舞。项羽答应了他的请求。
"项庄挥舞剑刃,目标却指向了沛公,"
这时的秦铭深深地吸入一口空气,语气沉重地说:"可见,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项伯,似乎察觉到了自己兄长意图让舞剑成为杀机时的危机感;他随即提出请求与项庄并肩表演。他的举动不仅为刘邦庇护,更是让他能够继续在这场危险的旋涡中苟活。"
听着这个描述,嬴政的脸上突然出现了一些激动的情绪。
"哼!一事无成、却总是在毁坏他人事物的大坏人。有这样的部下,确实是天大的灾难;其心意向他人,其内心并不忠心。如他要是我的臣民,我会亲手斩杀他的头颅,在众人面前展示惩戒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