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当它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悄悄为你开了另一扇窗,但许多人只顾对着关闭的门唉声叹气,却忽略了另一扇窗中别样的风景。
学会放弃,让放弃成就人生。
(后记:这篇考场作文为话题作文“放弃”。之所以出现第一段的“奇事”,是因为班上人大多在初二就在初三数学竞赛中卓有成就了,自然想尝尝新鲜去考奥化、奥物。)
。 想看书来
我的视线
《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汩汩地流淌,宁静的夜晚,皎皎孤月把清辉洒遍大地,月下的泉水彻骨透凉,满载着月华没入林间……透过圣洁的音乐,我的视线落在了那把流浪的二胡身上,还有,那个孤寂的盲人阿炳。
少年的光阴挥霍殆尽,青年的韶华一去不返,双目失明后的阿炳终于悟到人生真谛。于是,在将近风烛残年之际,他发誓此生不再虚掷年华,他发誓此生要拉断一百根琴弦。于是,当寂寞的晚风轻拂台门石柳,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人们听到了流浪盲人的歌。
视线之中,阿炳空洞的双眸中灵动闪现着对艺术的渴求,天籁之音在他跳跃的琴弦上翻腾不绝。我为阿炳而欣喜。因为流浪的他遇到了流浪的二胡,从此,阿炳和二胡长相厮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我的视线落在了杨萌浏的身上。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他,带着一台残破的录音机,在辗转中留下了中国那个时期流浪于民间的艺术。
当杨萌浏遇上阿炳,不抱任何希望的盲人拿起了二胡。当《二泉映月》一曲终了之时,杨萌浏无声地感泣着握住了阿炳的双手。无需多言,两颗心灵已在对艺术的共鸣中契合。阿炳深陷的双眸中涌出“二泉”,与杨萌浏孤月般的执著辉映千古。
当艺术家的心灵融合的一幕进入我的视线,我也禁不住喜而生慨了。自古知音难求,钟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复鼓琴,但阿炳与杨萌浏,却是人间知音的绝唱。
视线里,流浪的阿炳带着流浪的二胡淡褪了身影,淡不去的是流浪的真谛。
流浪不只是一种无奈和困顿,不只是一种悲苦和惨凄,更是一种追求,一种执著,它是不屈的人性的写照。
(后记: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视线。)
语文乃万科之母
像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像大海不择细流,汇川成其无穷;语文,也以它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科,吞吐万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语文传递着千年的文明。自仓颉造字之后,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便有了寄托,那一本本历史典籍中围堵着历史的长河。当我们翻开浩如烟海的史料,生命就必然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开合,就必然会与远逝的生命展开一场继往开来的时空对话。王昭君的琴声清冷似冬夜之月,我们知道那蕴含着的分明是一种凄凉;柳永的诗词哀怨似深秋桂子,我们知道那潜藏着的分明是一种苍凉;谭嗣同的临刑之言沸扬如夏日山洪,我们知道那充盈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悲凉。千年前的故事啊,千年后听来仍如此扣人心弦,时光没能荡涤曾经的悲壮吗?是语文,把已沉淀的美丽再次激起。
语文尽述身边的时事。小小的方块字中禁锢着政坛的风烟。民族魂,兴国志,强国策,无一不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语文,让我们对政治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语文连缀着心灵的星空。前人的研究成果,语文把它留存至今;今日的数、理、化定理,语文让它走进万人之心。“百炼成钢”中暗含物态中的变化,“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暗含光的反射与分子的热运动,“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潜藏着置换反应中的玄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则包含着能量之间的转化……
语文,以它开阔的胸怀包容万科,哺育了万科,愿我们能学好语文,为将来胸藏斗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文是当时我和几个同学忘交语文作业后,被老师罚写的命题作文,以便我们充分认识自己不重视语文的错误。)
无为有处有还无
依稀记得以前跟董老师学中国画的时候,在基本功之外,他总爱为我们讲一些中国画中的内涵,当时只听了个似懂非懂,但有一点却牢记于心,那就是好画的原则: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理解,是后来在书中见到那个关于“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高中榜首的画恰恰是一朵花也没有的。画上只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跨着一匹骏马飘逸般地飞奔着,高扬的马蹄边有一些蹁跹的彩蝶。
妙啊!正是这无香之中尽得香之神韵。踏花之多以至于让恋花的蝴蝶久久不去,可见蹄上的花香该是多么的醉人啊!
无独有偶,在另一次的画院考试中一举夺魁的是这样一幅画:无边无际的芦荡迷迷蒙蒙,一只小巧的乌篷船停靠在水湄,其上有两只水鸟安然地栖息着,其中一只还把头插进翅膀里,仿佛睡得正香。这次考试的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韵味,似无还有之处其实正蕴含了绝版的风景。其实,不单单是国画,唐诗宋词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