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五姨娘每个月都置新衣裳首饰,花用肯定不小吧!”锦绣试探性的问了句。
如玉冷哼了一声:“何止是五姨娘,四姨娘那里也不是省油的灯。每个月的月银都是固定的,可四姨娘总会从晚翠姐姐那里支取不少银子。一会儿说是要买脂粉,一会儿又说三少爷身子不适,要去寺庙里烧香多花些香火钱。整出一堆幺蛾子来,都快比我们院子里的用度还要多了。”
三少爷生下来的时候身体还算健康,不过,满了六个月之后常会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其实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哪有不生病的。偏偏四姨娘就爱闹腾,一见三少爷生病了就慌了,一会儿要拜神一会儿要烧香的。
沈氏劝了她几回,效果不大,也就不说她了。左右不过就是多些用项,就随她折腾去吧!
说到这儿,就得好好的夸一夸沈氏这个当家主母了。就算是再生气再懊恼,也从不曾克扣任何一个姨娘院子里的用度花销。比起那些小气厉害的主母,沈氏的大方和慷慨足够让姨娘们感恩戴德的。
陆文伦见沈氏对姨娘们如此的纵容,当然高兴。做为一个男人,妻妾和睦是件多美好的事情!
四姨娘和五姨娘自然就越来越夸张,源源不断的向管账目的挽翠伸手。挽翠来请示了沈氏几次之后,也就不再多事。姨娘们的要求尽量满足,连夫人都不介意不生气了,下人们就更没资格说三道四了。
二姨娘和三姨娘的用度还算正常些。不过,也少不到哪里去就是了。其他的府邸里,姨娘们哪有这样的好光景?
如玉想到这里就生起了闷气,沈氏是为自己博了好名声没错,可也太便宜了几个姨娘了。真把陆府当成有花不尽的金山银山了不成?
一切事务都是沈氏在打理,为了一大家子庞大的花费整日里忙碌。人家倒是享福的很,想要钱伸手就是。
锦绣瞟了账本一眼,上面的字她都认识,因此记录了什么她一看就知道。
挽翠记账很是详细,一笔一笔花销都记得清清楚楚。大到数目小到日期,详细到具体的人事,一清二楚丝毫不乱。上个月的各项用度整整记录了一大本,让人看了头晕眼花。
不过,这种账目也有个坏处,就是太过费事了。一页一页翻过去,只能看到每一笔详细的账目,想看看每个院子的用度,非得算过一遭才能知晓。
“如玉姐,挽翠姐姐怎的不做个具体的开支账目呢?把每个院子里的用度都记在一起,这样就省得你每次都一笔笔的核对计算了。”分门别类的记账最好,又方便又简洁。
如玉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她也正为了每个月看帐头痛呢!厚厚的一摞账本,从头看到尾足够人头痛的,而且细细的一笔一笔看过去,根本看不出每个院子里的用度究竟有多少。若是如锦绣所说的分门别类的记账的话,倒是省了不少的事情。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让沈氏看的直观些。说不定就能兴起管教一干姨娘的想法……
“锦绣,你过来,照你说的法子把上个月的账目重新记一次。”如玉兴致勃勃的招了锦绣过去。
锦绣会识字的事情如玉自然知晓,这样的人才不用可是白不用。
锦绣笑着应了,走上前去,翻起账本看了一遍。然后心里有了构想。
………
小情自认是个很有度量的作者,从不反对亲们对文提出意见和建议。不过,有些连正版都没看过的读者没事就来随意的辱骂,真是让人无语。所以,日后对这样的帖子小情只能选择删掉。不爱看不喜欢看看不下去的,弃文就是了,请不要做这些没风度的事情!
扫地丫鬟 第二百五十二章账目
第二百五十二章账目
到拿起毛笔的那一刻,锦绣才开始后悔当年为什么没有苦练毛笔字。
这么久没有碰毛笔了,拿到手里总有点怪怪的不知道如何使唤它的感觉。待蘸了墨汁在纸上写了几个字之后,锦绣才稍稍适应了过来。
这个时候还没出现阿拉伯数字,全部是用“壹贰叁”这些大写数字来记账,笔画多又繁,锦绣好几次都有种将自己熟知的123拿出来使用的冲动,忍了半天才将这冲动压了回去。
如玉不停的翻着账本,随口报出一笔笔账目,锦绣顺手将账目记下来。具体的开支用度原因都不管它,只管记录下数字,最后每个院子都是一长串的数字。再找个算盘来,将开销总数算出来。
如玉看着锦绣熟稔的拨着算盘珠儿,那架势比起挽翠来也是不遑多让,心里不由得惊叹:真正是个人才啊!
扫地烧饭做衣裳伺候人,这些事情是个丫鬟就会做。可能像锦绣这样会识字会算账头脑灵活的又能有几个?
忙活了半天,锦绣总算松了口气:“好了,如玉姐,你来看一看,这张纸上就是每个院子上个月的开销用度总账。支出每一笔我都记了数字,然后算出了总数。”
如玉拿过来细细端详,然后赞不绝口。
锦绣写字不算好看,最多算的上端正,不过,在如玉眼中已经是大大的惊艳了。再看那一笔笔清楚的账目和总数,更是满意之极。当下就拿去给沈氏过目。
沈氏看了这张薄薄的纸片立刻动容了:“你说,这是锦绣做的账目?”井井有条分外清楚,真是一看即明。
如玉笑着点点头,赞道:“我看她说的在理,就让她试试看,没想到果真是个人才。夫人,你且看看,这样看起来真是历历在目很是清楚呢!”
沈氏天天看一堆账目,既耗费时间又耗费心血。作为一个后院掌权人,沈氏需要知道的其实只是总数,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每一笔支出是否合理。
锦绣做出的账目简单明了,沈氏一看就明白,心里自然舒畅。
几位小姐院子里的支出大致都在五十两银子左右,二小姐因着常年吃些补药,花费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