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生命的觉醒和领悟是什么意思 > 第29章 发自内心的快乐(第1页)

第29章 发自内心的快乐(第1页)

人与人的交往分什么呢?物质的交往,精神的交往和心灵的交往,物质的交往只是利益而已,有利益则在一起,无利益则分散,精神的交往是志同道合的交往。

桃园三结义、竹林七贤、高山流水的交往等,而心灵的交往,不是利益关系,也不是志同道合的关系,他是直接开示身相意识都是无常的,而心灵是常住不变的,从而开示人们看破放下物质精神,开示修行心灵的方法。

如果说物质是瞬息即灭的分段生死,分段就是这个身体不行了再轮回换下一个身体,那么精神世界就是思想的变异生死,如一年级升二年级,二年级表示生,一年级就代表灭,而心灵世界的任务就是度众生,在度众生觉悟。

人该怎样过节呢?师父说:中秋节团圆的节日,但在寺庙里不仅是身相的团圆,更重要的是心性的团圆,人什么时候最快乐呢?那就是孕育儿女的时候,因为那种快乐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种寄托是人的究竟目的,这种目的的升华可给我们带来究竟的快乐。

这种寄托使我们一切都有了希望,使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为了这个可以让我们付出一切,修心也一样,我们的究竟寄托处是净土。

世间的快乐有终点的时候,而极乐的寄托却没有终点,你的信愿心越坚固,你所获得的快乐也就最多,当这种快乐充满你的时候,你就为自己建造了净土。

大事与小事怎样区分呢?生死心切的人,世间本来没有事,生死心越不切,世间的杂事就会越多,对于普通人来说,只享受生前的美好,不在乎死后的事,然而世间的事都是对立的。

有男女、阴阳、黑白等等,不可能只有一样,而没有另一样,所以生前人都承认,那么死时人就必须得承认,普通人活在生的境界中。

圣人自由于生死的境界中,其实生和死是一样的,生时能看、能听、能觉知,因为它有觉知的六根与外境的六尘,而死就是没有六根六尘,但认取这种能力就是涅槃境界。

有人问师父人怎样才能胆大呢?师父说:在古代守墓的人很多,墓地是最阴森最令人害怕的地方,而那些守墓的人心中害不害怕呢?上学时有一篇文章叫做亲情无价,这孝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亲情无畏。

心情可使我们的内心充满火热,抛却一切孤独与害怕的念头,害怕畏惧就是心中的爱不足,同样的东西有人看了就会非常亲切,有人看了就会非常害怕。

这就是心量大小最好的解释,几十年朝思暮想的感情,即使他不在了,面对凄凉杂草的坟地,我们早已忘记了境界的可怕,一心只想着他生前的和颜悦色,可见刻骨铭心的印象与回忆,可冲破荒无人烟的畏惧。

这也就是心性转化为境界的道理吧,如果那些庄严美好的装进大脑中,那么即使非常悲惨的三恶道,也会像天堂一样美好,这就是心念的力量吧,用无我利他博爱的力量,打入我们自私自利邪恶的心中,即使地狱在我们面前也是一片天堂净土。

有人问师父,我们这个法界怎么来的呢?师父说:佛把我们的法界分为六道法界、四圣法界,和究竟的一真法界,这些法界上升与下降就是无明的力量,人原本处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个灵性体,只有灵性的存在,没有任何东西,灵性是万德万能的,但是没有任何东西,灵性便产生了无明。

无明暗淡则地大生,有了地大便隐约见到了东西,灵性就剧烈的运动而产生风大,风土相磨则火大生,火烧土大则水大祥,地水火风交互,便产生了有像的山河大地,及一切万物,从万德万能最初的佛性而降至为无任何能力的人,都是因为无明欲妄的原因。

修行就是把这个道理弄清楚,然后再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以心性为出发点,看破无明的虚妄,放下无明带来的万事万物,淡化人事物带来的思想意识,这样你的心性才能显现,时时以心性为根本,这样便可进入明心见性净心净土的大门。

儒教和佛教有什么区别呢?佛教从觉悟生死的心性来进行教育,而儒教从立功立德立名的精神教育,但无论是佛教还是儒教,其目的就是让人有一个好的结局,人终极的目标是求觉悟,其他生命的一生也是求觉悟。

不论是时间的长或短,聪明或是愚痴等,这些都挡不住觉悟的慧眼,在身体形象上看,人和其他生命有很大差别,但用觉悟的慧眼看,众生本无区别,所以使我们分别执着的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们立场的区别,如果你自甘堕落,人云亦云,那你就会看到千差万别的人世间。

如果你站在修行觉悟的立场,你所看到的只有苦难迷失的众生,你的慈悲心会升起,因为人事物的差别都是身相,肉眼可见的俗身,如果你看破放下了四大和合的万物,你所看的就是清净世界了。

怎样才能交到好的朋友呢?吉祥经云: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世间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私欲,而佛法最宝贵的礼物就是智慧,在私欲与智慧中。

修行者选择智慧而不选择私欲,无论你对我多么的实心实意,掏心掏肺,如果你不以智慧为人处事,那么你依然是不好的人,在面对亲情、爱情、友情时,都是以此为评论人的标准。

世间永远是平衡的公理,爱之深责之切,这个爱就是私欲的爱,私欲的爱看似爱其实是一种限制和束缚,而佛法的爱,是爱与他有关的一切人,对他的父母好,就算对他不太好,他也会死心塌地的爱。

反过来对他好,而对他的父母却非常苛刻,这样的结果只有越来越恨,如果说爱是一个物质的身体,那么博爱就是共有的心性,所以说光是爱一个人只会让你的爱越来越淡,而爱同体的心性,会让你的爱越来越亲密,私爱的结果只有无常,而心性的爱才是常乐我净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