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八月份,陕北天气越来越炎热,炽热的阳光照耀在这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空气中的水分在炎热之下快速蒸发,让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干旱。
本来高温并不是最让人担心的,最让陕北农民担忧的是滴雨不下。
陕北自崇祯元年开始,就一直连年大旱。前两年因为气温还没有这么高,农民还勉强可以度日。但崇祯三年显然不是一个好年份,整个陕北在高温和干旱之下宛如一个大熔炉,吞噬着百姓的希望。
干旱的灾情在陕北迅速扩大,直到整个延安府都逃不了。本来被沉重的赋税压的都快抬不起头来的百姓,面对这种灾情根本扛不住。
按理说这个时候朝廷早就应该注意到,然后开始减租减息,同时发钱赈灾了。然而因为朝廷的过于拉跨,陕北再次大旱的消息根本没传到上面。
而陕北地方官府各个都穷的不行,哪有钱去自己赈灾。延安府甚至都快没钱给士卒发粮了,更别说救济灾民了。
于是这一场旱灾在朝廷无能的情况下,迅速走向了不可控。
自七月份开始,延安府各县城就开始出现农民逃荒的情况。随着气温越来越高,上天依然不肯下一滴雨,对未来开始绝望的农民都打算趁着自己还有点粮食,赶紧逃荒。
至于土地已经没用了,无法给农民产出粮食的土地,再眷恋也没有用。安土重迁的农民不得不开始背井离乡,逃避天灾。
只不过,这样的灾情并不是只官府在头疼,同样割据北方的陈正也受到了旱灾的影响。
延川县和延长县附近的土地本身就不富饶,贫瘠的土地在丰年也只能满足农民生活。而现在,旱灾一来,陈正地盘下的土地也在迅速走向龟裂。
这个情况在延长县还好说,因为背靠延水,随时可以引水灌溉,可以勉强撑下去。但对于北边的延川县来说,酷热和干旱就是是要命了。
延川县附近原本的几条小溪已经全部干涸了,仅有的水井根本不足以支撑灌溉,随着时间推移,干旱变得非常严重,如果不尽快想办法歉收是肯定的。
这件事各地的士绅地主最有发言权,他们急忙把消息传到陈正手上。
而此时在延川县的陈正也正在为这高温而发愁。
真正切身体会到这干旱,陈正才理解了史书短短的一句“崇祯三年,陕北大旱”的含义。就这天气,哪怕是坐在县衙里陈正都被热的不行,而陈正又不习惯叫人伺候自己,所以只能一边扇扇子一边办公。
“这炎热的天气,连士兵训练都会中暑昏厥,更别说其他人。”陈正看着县衙外炎炎烈日,不由感到一阵头疼。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的士兵禀报,孙家的家主作为士绅的代表,来到县城拜见陈正。陈正有些意外,不过还是立刻让士兵请进来。
“小民见过将军。”孙家主向陈正拱手行礼,神情非常无奈。
“某此次是代表附近士绅,前来向将军汇报延川县附近的旱灾的。”
“旱灾……的确很难处理啊。”听到孙家主的话,陈正摸了摸下巴说道。
“那是自然,不然我们也不愿前来麻烦将军您。”孙家主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
“这延川县半年多没下一滴雨,偏偏这天越来越热。我们几家仅靠着田庄里那几口水井已经撑不下去了,田地几度要龟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