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医生,于医生,于医生,于立敢医生。。。。。。”
迷蒙中,坐在墙边的人动了动身体。
“于医生,于医生,于医生,于立敢医生。。。。。。”
。。。。。。。。。。。。。。。。。。。。。。。。。。。。。。。。。。。。。。。。。。。。。。。。。。。。。。。。
于立敢睁开眼,一个“大白”出现在眼前,他用力的甩了甩头,试图让胀痛的脑袋清醒一点。
于立敢:“嗯?什么事?”
护士:“于医生,重症室刚刚收治了一个病危的病人,情况很严重,请你马上过去。”
于立敢:“知道了,我马上过去!”
护士的话让于立敢立刻从地上跳起来,突然起身让于立敢双眼短暂的一黑,往前倒去。护士反应迅速地扶着它。
护士:“于医生,您没事吧?”
于立敢:“我没事,我没事。”
于立敢的身体是疲惫的,他不知道自己靠在墙边睡了多久,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半小时。
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模式,于立敢的精神习惯了,身体还不习惯。但是这又何妨?“有余力去追赶”,这是于立敢对自己名字的解读。
所有在汉山市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的工作模式。在前线救援的每一天都经历过太多次抢救,于立敢觉得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每一步都要有走钢丝一般的细心。因为,“病情瞬息万变,不容一丝闪失”。
新型的冠肺炎对医疗救治带来了全新挑战,患者们的个体差异很大,同时又时常复合了其他不同的基础病,这对收治工作带来了难度。所在的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疫情还未全面暴发时,就开始收治新型的冠肺炎的患者。这些患者越到危重阶段,病况就越复杂,救治难度也越高。
于立敢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他承担起重症病房的救治工作。在“与时间赛跑”中完成精准把控,仔细甄别患者情况,开展第一时间救援。
重症病房,于立敢和团队正在救治一位62岁的新型的冠肺炎的患者。于立敢一边给患者做初步检测,一边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过往病史。
于立敢:“患者什么情况?”
助理医师:“患者62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且有30余年肝硬化病史。”
于立敢:“患者送过来多久了?”
助理医师:“3个小时之前送过来的,此前在急诊科那边救治过3次,但是中间间隔很短时间就出现病情反复,有呼吸衰竭的迹象,所以门诊那边就把病人转送过来重症。”
于立敢:“患者。。。。。。。”
于立敢正想询问助理关于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一旁的护士突然大叫起来。
护士:“医生!病人不行了!”
只见此时的病人气喘抽搐,出现呼吸衰竭加重的现象。
助理医师:“糟糕,呼吸衰竭的迹象便陡然明显。于医生。。。。。。。。”
于立敢:“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护士,上呼吸机!快,快点!”
护士:“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