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3年(公元1944年)12月31日,晨,太阳还没出来。
江州城城西云台山北山麓西津渡小码头街,笼罩着的雾霭像一幕曼妙灵动的薄纱正在轻缓地拂开,几多湿润,几多宁静,还有几多神秘;屋顶、树梢、墙根旮旯还残留着些许积雪;民居店家的房屋鳞次栉比,依稀可见;石板、石块、条石和鹅卵石铺就的地面被均匀地涂抹上了一层雾水,油光可鉴,有阳光照射,仿佛有无数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五光徘徊,十色陆离,给人以遐想和希望。
一位微胖,个子中等的中年男子行走在小码头街上。
他,杨正豪,一顶浅灰色礼帽,一身深灰色长袍,一双时髦的擦得贼亮的黑色皮鞋;他的面色红润,双眼有慈祥,有威严,还有一丝丝让人不易察觉的狡黠;他的步履不急不缓,见到熟人面露微笑,或点头示意,或拱手作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副养尊处优,阿弥陀佛的模样。
杨正豪是西津渡的名人,人称“活菩萨”。他的公开身份是汪伪政府江州交通银行行长、江州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早几年还在“大民会江州联合支部”任挂名委员;他还有两个不宜公开的身份,其一是军统江州站成员;其二是中共地下党江州联络站站长。
今天凌晨,他在自家院子后门口小广场散步回来时听女佣杨妈说,夜里街上的动静不小,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突然就有了莫名其妙的烦躁,难道……?今天是星期天,明天是“新年”,他打破常规,告诉杨妈,不在家吃了,到街上吃锅盖面。
拐过两条小巷子,不远处就是“西津渡李老大面馆”了。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杨正豪都在这里一碗面条,一枚鸡蛋,然后上班。这已经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锅盖面是江州餐饮文化中的一绝,江州“三怪”之一“面锅里面煮锅盖”是也。有传说,“锅盖面”是皇帝老儿钦定的。江州人,大凡有点条件的青壮年男人喜欢外出吃面条,那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但星期天出门吃面条,则是难得又难得的(长期的潜伏让他具有了高度的警惕性)。
此刻他的味觉已经习惯性地充满了口腔,可是看着眼前的光景,他一个睖睁,再注意一看,李老大面馆屋檐下绣有一个大大的“面”字的幌子和灯笼不见了踪影,门可罗雀。面馆斜对门有一爿“老刘油条”铺子,也只有刘老板一人站在门口,似乎在张望着什么。
杨正豪没有犹豫,照直前行。
“老刘油条”铺子,专营油条、豆浆,好像是为了配合李老大面馆的生意,抑或是叨光。一碗面条,配一根油条;或者吃了面条以后,喝一碗豆浆,那是挺惬意的。“老刘油条”50多岁的光头刘老板看见杨行长踱步过来,热情地招呼。平时杨行长偶尔也会要一根油条,今天是非油条豆浆不可了。他大声调侃道:“杨先生,您今儿换换口味?”同时使了使眼色,示意对过出事了,出大事了;您,请进来说话吧。
杨正豪神色凝重,但脸上仍然端着笑容。他刚刚跨入“老刘油条”的门坎,刘老板随即端上了一大山洪碗豆浆、两根油条、一只油煎荷包蛋、一片肴肉和一小碟子香醋——香醋的碟子里有些许黄澄澄的鲜嫩姜丝。杨正豪的食欲却完全没了,他心不在焉地咀嚼着油条,随意地向外面挪挪嘴巴,刘老板心领神会,就说开了:“昨儿晚上正子时,我还没有睡熟,就听得外面有了动静。我又不敢开门,就在门缝里往外看,乖乖隆的个咚!”“乖乖隆的咚,韭菜炒大葱!”一旁的店小二嘻笑着插嘴道。“去去去,忙你的去!昨天夜里是谁怕得打抖的?你没有尿裤子吧?”刘老板把店小二冲得老远的,继续说,“十多个‘二鬼子’砸门,还有两个穿便服的站在旁边。”
刘老板能够给受人尊重的杨先生说事,显然是容不得店小二打岔的。他把夜里看到的,和清大老早听街坊邻居说的,整合在一起,尽量完整地说与杨行长,滴水不漏。末了,他特别强调,在昨天傍晚的时候,那个李老大的骚包老婆李氏就已经给两个“二鬼子”请走了,而且好像一直没有回来。说到这里,他嘿嘿笑了两声,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
从刘老板嘴里,杨正豪知道了大概的来龙去脉。他一边听,一边漫不经心地吃着早餐,内心则波澜起伏。这个李老大也真糊涂,老婆半夜三更不回家,他居然无动于衷?他联想到几天前内线秋野同志突然下落不明,不禁双眉紧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事不妙啊!
“那是有人在跟李老大争风吃醋呢!”店小二忍不住又插话了。刘老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扬起了手臂。店小二吓得躲到了杨先生身后。这时候的杨正豪很反感店小二的插科打诨,但他也不无玩笑地说:“江州香醋香着呢。”他们三人都笑了。刘老板和店小二笑得很放肆,杨正豪笑得很勉强。
民国33年(公元1944年)12月31日,晨,太阳还没出来。
江州城城西云台山北山麓西津渡小码头街,笼罩着的雾霭像一幕曼妙灵动的薄纱正在轻缓地拂开,几多湿润,几多宁静,还有几多神秘;屋顶、树梢、墙根旮旯还残留着些许积雪;民居店家的房屋鳞次栉比,依稀可见;石板、石块、条石和鹅卵石铺就的地面被均匀地涂抹上了一层雾水,油光可鉴,有阳光照射,仿佛有无数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五光徘徊,十色陆离,给人以遐想和希望。
一位微胖,个子中等的中年男子行走在小码头街上。
他,杨正豪,一顶浅灰色礼帽,一身深灰色长袍,一双时髦的擦得贼亮的黑色皮鞋;他的面色红润,双眼有慈祥,有威严,还有一丝丝让人不易察觉的狡黠;他的步履不急不缓,见到熟人面露微笑,或点头示意,或拱手作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副养尊处优,阿弥陀佛的模样。
杨正豪是西津渡的名人,人称“活菩萨”。他的公开身份是汪伪政府江州交通银行行长、江州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早几年还在“大民会江州联合支部”任挂名委员;他还有两个不宜公开的身份,其一是军统江州站成员;其二是中共地下党江州联络站站长。
今天凌晨,他在自家院子后门口小广场散步回来时听女佣杨妈说,夜里街上的动静不小,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突然就有了莫名其妙的烦躁,难道……?今天是星期天,明天是“新年”,他打破常规,告诉杨妈,不在家吃了,到街上吃锅盖面。
拐过两条小巷子,不远处就是“西津渡李老大面馆”了。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杨正豪都在这里一碗面条,一枚鸡蛋,然后上班。这已经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锅盖面是江州餐饮文化中的一绝,江州“三怪”之一“面锅里面煮锅盖”是也。有传说,“锅盖面”是皇帝老儿钦定的。江州人,大凡有点条件的青壮年男人喜欢外出吃面条,那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但星期天出门吃面条,则是难得又难得的(长期的潜伏让他具有了高度的警惕性)。
此刻他的味觉已经习惯性地充满了口腔,可是看着眼前的光景,他一个睖睁,再注意一看,李老大面馆屋檐下绣有一个大大的“面”字的幌子和灯笼不见了踪影,门可罗雀。面馆斜对门有一爿“老刘油条”铺子,也只有刘老板一人站在门口,似乎在张望着什么。
杨正豪没有犹豫,照直前行。
“老刘油条”铺子,专营油条、豆浆,好像是为了配合李老大面馆的生意,抑或是叨光。一碗面条,配一根油条;或者吃了面条以后,喝一碗豆浆,那是挺惬意的。“老刘油条”50多岁的光头刘老板看见杨行长踱步过来,热情地招呼。平时杨行长偶尔也会要一根油条,今天是非油条豆浆不可了。他大声调侃道:“杨先生,您今儿换换口味?”同时使了使眼色,示意对过出事了,出大事了;您,请进来说话吧。
杨正豪神色凝重,但脸上仍然端着笑容。他刚刚跨入“老刘油条”的门坎,刘老板随即端上了一大山洪碗豆浆、两根油条、一只油煎荷包蛋、一片肴肉和一小碟子香醋——香醋的碟子里有些许黄澄澄的鲜嫩姜丝。杨正豪的食欲却完全没了,他心不在焉地咀嚼着油条,随意地向外面挪挪嘴巴,刘老板心领神会,就说开了:“昨儿晚上正子时,我还没有睡熟,就听得外面有了动静。我又不敢开门,就在门缝里往外看,乖乖隆的个咚!”“乖乖隆的咚,韭菜炒大葱!”一旁的店小二嘻笑着插嘴道。“去去去,忙你的去!昨天夜里是谁怕得打抖的?你没有尿裤子吧?”刘老板把店小二冲得老远的,继续说,“十多个‘二鬼子’砸门,还有两个穿便服的站在旁边。”
刘老板能够给受人尊重的杨先生说事,显然是容不得店小二打岔的。他把夜里看到的,和清大老早听街坊邻居说的,整合在一起,尽量完整地说与杨行长,滴水不漏。末了,他特别强调,在昨天傍晚的时候,那个李老大的骚包老婆李氏就已经给两个“二鬼子”请走了,而且好像一直没有回来。说到这里,他嘿嘿笑了两声,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
从刘老板嘴里,杨正豪知道了大概的来龙去脉。他一边听,一边漫不经心地吃着早餐,内心则波澜起伏。这个李老大也真糊涂,老婆半夜三更不回家,他居然无动于衷?他联想到几天前内线秋野同志突然下落不明,不禁双眉紧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事不妙啊!
“那是有人在跟李老大争风吃醋呢!”店小二忍不住又插话了。刘老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扬起了手臂。店小二吓得躲到了杨先生身后。这时候的杨正豪很反感店小二的插科打诨,但他也不无玩笑地说:“江州香醋香着呢。”他们三人都笑了。刘老板和店小二笑得很放肆,杨正豪笑得很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