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许彻讲解蝴蝶效应想到这里,嬴政想对于此事引以为戒。“许先生,饿还想知道,这两人为什么被秦王征调。”
许彻这才解释起原因。“他们和许多人一样,本是受征调前去戍边的。”
“其实戍边之事,自古有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正常的军事部署。”
一边讲到这里,许彻幽幽感叹一声。“此事说来,只是因为前面的积累,从修筑万里长城,到后面的皇陵修建,大秦的徭役相当繁重,并于民众休养生息。”
“所以积累到一定程度,哪怕是对国家有利的戍边举动,却因为一点小小的意外,反而成为导致大秦的导火索。”
“这也许就是蝴蝶效应吧。”
讲到这里,许彻顺带提了一蝴蝶效应这个词语。“蝴蝶效应?”
嬴政三人同时错愕了。“难道我大秦的灭亡,竟和蝴蝶有关,不然先生怎会提及?”
嬴政此时,总觉得许彻若有所指。说楚人最终灭亡大秦,尚是有人力因素存在,但是这小小的蝴蝶有何本事,竟最终引得大秦二世而亡?“难道,朕的大秦亡于神仙旨意?”
“朕的这些行为,让天上神仙都看不下去了,才假蝴蝶仙子的名义,让我大秦二世而亡。”
嬴政不断地反省着。“虽然先生的意思,我大秦二世而亡,是日积月累才有的结果,但是到底这个责任,还是要由朕来承“大秦若真二世而亡,朕虽非亡国之君,却难以推卸责任。”
“真是可怜了朕的扶苏皇儿。”
这时候的嬴政,并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想,将来二世而亡的大秦皇帝,会是胡亥,而扶苏会“英逝”。嬴政因为不知道,他将来会死于出巡路上,而胡亥成为了大秦天子,所以这时候的他,只是不断地自省,想着改变一切,这也算尽到一个当父皇的责任,不会把一个烂摊子,交到扶苏手中,让他背负亡君的骂名。一边想着,嬴政一边又急于知道,蝴蝶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扶苏和胡亥也是充满期待。扶苏平时因为有阅读的习惯,许彻提到蝴蝶效应后,瞬间联想到曾经楚人庄周所著论述。“先生所说的蝴蝶效应,难道是书中所说的梦而为蝶?”
想到这里,扶苏直接提出疑问。许彻听后笑了。“小苏,你竟然还知道《庄子》的故事,真是不简单啊。”
“不过我说得蝴蝶效应,和楚人庄周所说的梦中化蝶,并无关系。”
听了这里,嬴政又一阵若有所思。“庄周为楚人,朕是知道的。”
“先生特意言说他楚人的身份,又是何所指?”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庄周做为道家流派的代表人,自然留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嬴政自然知道庄周何许人也。这会儿,嬴政联系许彻的话,愈加觉得许彻,必然在暗授仙机,甚至是假了扶苏之口,给他启示。“为何扶苏两次提及道家学说?”
“我大秦独以法立国,难道是错误的吗?”
嬴政又一次反思起来。这时候的许彻,并未向嬴政言及汉代时期,某位大儒提出,罢黜百家的思想。不然嬴政必然又会为之震惊。也许,许彻讲起这件事情时,自是后话。至少现在许彻并未提及,嬴政自然不得而知,后世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若是他知道的话,这时候一定会更加警醒万分。这时候,许彻讲起了蝴蝶效应的由来。“一只蝴蝶偶尔在雨林中扇动一下翅膀,却未想到引起旁边海上一场飓风。”
听了这样的解释,嬴政三人再次震惊,同时表示无法理解。三人更是不知道,雨林是什么样的地方。“雨林?”
“下雨的林子?”
听到三人的疑惑,许彻知道,想让他们深入浅出地理解,用原话来解释,怕是不行了。“这世界很大,通常雨林这种环境,更多地在热带地区。”
“我们下次讲解地理知识时,会告诉大家。”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举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你们都看过下雪吧。”
三人点头。“饿当然知道,先生此事与下雪有何关系?”
许彻这才深入浅出,用身边的例子告诉三人,什么是蝴蝶效应。本来蝴蝶效应的是出,往深一步说,是一个动力系统下的混沌现象,属于十分前沿的研究方向,自然三人现在能认知的范围。许彻只想着,让他们把基本物理知识掌握明白,看有没有机会,对小苏这个好学生,进行特别的拔高,小胡同学,说实话许彻这时在心中,还真有些放弃拔高的想法。教育,本就因材而异。许彻眼里,小胡同学,并不具备单独拔高的条件,一味对他严格要求,反而成了拔苗助长。一边想着,许彻解释道。如果一座大雪山上滴落了一滴水,这滴水由于倾滑滚动成了一颗小雪球,而小雪球又越滚越大,最后导致大雪崩的出现。听了这里,嬴政三人,恍然大悟。“确实如此。”
“原来这就是蝴蝶效应,听先生的话,真如醍醐灌顶啊。”
听了嬴政的感叹,许彻不由奇怪。“赵村长,怎出此言?”
嬴政听后,当时心头一悸。“坏了,先生这是怪我话多了。”
念头一动,嬴政只好尴尬一笑。“哈哈,饿只是感而发捏,这么简单的道理,饿还有饿滴娃,以前都不懂得么。”
“许先生这么一说,饿和娃们就全都懂咧。”
许彻听后满意地点头。“能听懂就好。”
“所以啊,赵村长这大秦二世而亡,亦是如此。”
嬴政后听,不住点头称是。“先生说得太对了。”
“饿现在么有疑问咧。”
……皇宫。嬴政叫过扶苏和胡亥。“今日白天,先生的话,你二人可记下了?”
“我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竟因为管得太严。你二人可有良策?”
两人听后摇头。扶苏更是感叹不断。“父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当时的情况,我大秦若不变法图强,焉有今天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