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哲学启蒙史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洛伊德,在发现了心理领域内的两大原则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即使在后期对前期思想的重大发展阶段也没有能够纠正这一点。强迫重复原则只是对惯性定律的近似,惯性定律更深刻宏观因而也更加精确的解释了两大原则所能解释的所有生命现象,由于它是生命本质上的性质,它也能解释心理领域之外的生命的全部。

惯性下的人生总是处在重复中,曾经的快乐体验如果不能固定为不再快乐的程序,那么只有消失。而很多人心生厌烦的重复,又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人们多少行为!很多情况下,当从事某项工作时,我们不过是在重复经验;当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回忆起曾经使用的方法;当面临陌生的问题,人们首先求教过来人……我们不自觉的按照最简单的方法去生活,将实际经验抽象为科学或者神学理论和教条,将自然现象抽象为数字和公式,将众多的模糊不确简化为猜想,将大量符合观察的猜想简化为定律。一切行为趋向于费力最小,趋向于经济。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能够使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传播和利用,亦即得到更好的重复。是惯性的力量使人擅长于抽象和简化,抽象和简化使人便于重复,是惯性使人重复。

我们不可能享有过多的快乐,生活多处在维持中,处在简单的重复中。任何能够带来*的事情都只能产生于我们可以体察到的变化,任何重复中的生活经历都不可能带来*(当然也包括悲伤),哪怕它们曾经让我们热望。人生是惯性力量下的人生,惯性决定了人生必然趋向于当前状态,趋向于保持平稳。这种鸿蒙的力量超乎一切,它决定了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有应激性(或者适应性),必然很快习惯于变化了的生活,很快消磨去了心头的爱恨情仇。留下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再没有强烈的快乐,也没有揪心的痛苦。重复中的生活无思无想,从没有感到被“强迫”。因为在惯性面前,人类的所谓智慧全然无力,所有脑力服从于惯性,从而表现出存在意义上的全然的非理性。惯性是属于存在意义上的性质,它超越人性,在生命和非生命两种存在形式中宣示着它的力量。它渗透于人生和人类,从根本上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影响着人。人在重复中生活,生活在重复中继续,科学在猜想和实验中发展,文明在抽象和经验中蓬勃。一切都是维持,并且都是为了维持,一切无不笼罩在恢恢惯性的身影下。

五.人生的橄榄状剖面的缩影(及其衍生)对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1.

惯性在生命个体中普遍存在,惯性也存在于整个生命长河中,生命的出世入世无一不是渗透在惯性的力量下。生或者死并没有证明惯性的虚无,生命个体在中断之前已经被惯性将生命力延续到下一代。

惯性下人生得以一个一个接力棒似的被传承。当我们的长辈现出老态时,他们最通常的做法不是年轻时候的自我奋斗,而是把希望和精力集中在下一代身上,就像吃着午饭想着晚饭或者这餐没有吃好希望下一餐能够吃好一样。这是惯性下人生作为物质存在所具有的维持本性使然。

请允许我用通俗而粗糙的比喻来阐述惯性在人世存亡中的表现。

人生个体就像一段对称于横轴的橄榄形剖面的波形。波上下对称在横轴的两侧,代表着积极和消极的体验,而波幅代表体验的强烈程度。个体的生命力在孕育下一代时最强,在刚出生后和临死亡前最弱。当个体的生命力处于巅峰状态时,新的生命已经悄然萌生,而当个体生命力最低时,延续自己的曾经作为种子的生命已经繁盛。生命力在个体上的起落通过生命力的传承得到了平衡。从整体看,由无数个体复合成的生命不再是一段波形,而是在横轴两侧对称且无限延续的平行带,它由无数个体的波形复合而来,也可以看作是个体波形的平移的轨迹。在这样的平行带中,已经覆盖了其中所有生命个体诞生与死亡的痕迹,生命的维持在这样一个轨迹中不再有任何时空的间隔,生命之间以及生死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区别,完全融为一体了。

惯性下物种得以保持,性的冲动和其他或强或弱的生命冲动都可以归结为生命个体和全体的自我保持本能,亦即惯性本能。而生命个体也总能够在合适时期将生命力赋予后辈,同时适时退出生命的舞台。惯性的力量在人生传承中的表现尤其明显。然而,惯性是一种涵盖一切的力量,而在生命过程中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它那悄然又不容撼动的影响力。

2.

“开始”是一个极其含糊并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它为人们预先设定了一个似乎真实存在的开始。通常认为婴儿降生时候的啼哭宣告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在法律上,人生始于出生。但是人生果真是从胚胎发育完成时开始的吗?这不过是一个假设罢了。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真正的界限规定人生的开始,人生完全可以从受精卵开始,更加严格的讲,“个体意义的人生”这个提法也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个体意义上的人生事实上并非有什么开始。生命自诞生后就一直平缓的延续着,个体之间的过渡与个体本身的延续没有什么区别。

人生的过程水*融一般融合于其他个体,融合于其先前的个体中。生命从开始便具有再生生命的潜力,一如诞生其中的非生命世界从来具有延续能力一样。婴儿具有不断发育的能力,发育结束进而成熟,成熟的个体产生成熟的性细胞(之前的性细胞其实在幼儿时期便发育完成了,在个体其他部分发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它一直休眠直到青春期的到来才最终完成发育),接着性细胞结合为受精卵进而发育为新的胚胎。如此往复循环、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传承果真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明显吗?生命的结束或者开始果真如人们认为的那样特殊吗?事实并非如此。

生命从开始之时起便一直在再生生命,生命从来没有停止过创造生命。人生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可以找到生命传承的痕迹。生命孕育并且始终孕育着生命,一刻没有停歇。生命的生生不息是惯性力量使然,是弥散于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的。不是成熟才能孕育,而是生命必然就伴随着孕育。生命个体是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必然有一个伴随始终的新个体的孕育过程。或者说,自身的生必然孕育着后者的生,也必然同时孕育着自身的死,同时自身的死必然孕育着后者的生。生命并非始于出世,也非始于受精卵,生命个体没有真正的开始。如果可以对生命与它所诞生其中的非生命给出严格的界定的话,那么真正的开始始于生命现象的开始。

“个体”所指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存在的。整个生命从开始之时便继承同一股力量从同一个起点而来。惯性是生命进程不可逾越的力量。死孕育了生,生也孕育了死。生命产生于生命,犹如生命产生于死亡。当生命出生时,它未尝不是在别离,而人生终止之时,又何尝不是一种归依?生命孕育于生命,然而又怎么能说生命不是孕育于死亡?死亡传承着死亡,然而又怎么能说死亡纯然保持死的状态而不产生生命?一切均自惯性而生,惯性决定了生生死死的交融,惯性决定了这种自我维持像空气一样弥散于生命的每一时刻。

人生如同所有存在一样无时不刻的受到外界的侵蚀,对于突兀于非生命世界的生命,这种侵蚀可以称做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同化。人生总是处在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共存而带来的不调和中,处在非生命世界对自身的同化过程中,个体人生的衰老乃至死亡都可以看作是受同化作用削弱的结果。犹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这种压制一刻不停,然而从更深层次看,如果(仅仅是如果)生命个体果真有一个一向被认为必然存在的真正的起点的话,那么一个终点也将是必然与之对应的。人生固然伴随着喜怒哀乐的交错,但是其总量不变;人生在某一时间段情绪体验饱满强烈,必然意味着在其他时间段的恬淡平静。惯性之下的生命个体被设置了一个几乎毋庸质疑的起点,从而必然伴随着一个相应的同样几乎毋庸质疑的终点,正如生命过程中的快乐必然伴随着等量的痛苦一样。惯性之下的生命之流其实是平缓无任何波涛,是绵延不令人觉察的,它像时间一样的流淌,像空间一样的无处不在。人生被设置的所谓起点和终点之类的突兀不过是易于理解(或者也是众人理解可以达到的限度)的设定罢了。而这样突兀的设定一旦存在,则必然有一系列的其他设定去维系惯性下已经被生死的设定所打破的平衡。

3.

因而可以说,生命个体就像一截橄榄状剖面的波形,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对称居于波的两侧,而波幅则代表情绪体验的强度之类云云。实际上,正如刚才提到过的,生命之流从刚刚开始(我并不企图为之设定一个起点)的一刻起,就是同一冲动的继续。无论是突然的死亡还是自然的生理衰老或者外在风华背后内在的心如死灰,生命个体的终结并不扰乱浸润于时空之中的生命之流的从容流动,生命个体的终结仅仅和大众对生命的起点的设置一样,是用所谓理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对感官所及的现象作出的一种足以自欺与方便流传的设定罢了。

自然的或者意外的死亡或者自杀都是表面现象,生命冲动在惯性作用下已经内在的决定了一个生命个体必然要将生命的能量延续于下一代和释放于周围的空间中。一个生命如果因自杀而终结,那么这样的结局在其诞生之日起便被决定了,便被它今后的一切外在与内在环境所决定了。某个生命的意外终止或许因为“意外”,然而它的“意外”终止又是惯性下生命洪流中的平常音符,就如生命相较于非生命伴有情绪一般正常不过。

人生从开始便伴随着作为生命单位的细胞的分裂与死亡、伴随着新陈代谢,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内在含有变化的基因。生死在惯性之流中全然失却它的字面含义,惯性下生命之流是一个永恒而又变化如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点上都伴随着诞生与消逝。生死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的过程,而非两个点。生死并非生命的两端,而是生命的每个瞬间都存在的不可割裂的两方面。生死的永恒共生与糅合是生命之流的全部内容。大众从如时空一样流淌的惯性下的生命之流中抽出生命的所谓诞生与消逝,仅仅是对惯性中的生命流动的人为突兀,仅仅是感官所及范围内一种可以被相应水平的理智所能接受的理解方式。

六.惯性对人的总体适用

1.

人在自身存在问题上一直步履维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不仅因为问题本身的深邃,更可能因为人为:很多试图揭示答案的思想交相辉映于历史中,但是却无一例外的很快消逝,因为总体而言这些答案并不是生活所需要的。

趋附*是本性使然,是生命力的自然释放。尽管从总体上看人的一生没有喜怒哀乐某一方面的剩余,两种相对的情绪总能等量等强度的出现,并且无论什么不同寻常的人经历了什么非凡的事件,那种强烈的情感总是很快便平息了。绝大多数的日子总是波澜不惊、无所谓悲喜。幸福从人生的微观部分看是存在的,从宏观看则不存在,不幸也是如此。但是人们几乎不会觉察到这些。因而幸福快乐之类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仅是单纯的偏好,这种非理智暗示着这些积极体验对于生命至关重要。从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生得以维持的动力。快乐的本质之一即在于它是使人生得以维系的原因。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人生处于存在状态中的必然表现,因而这种追求是完全自发的。只要人生仍然可以称之为人生,人生的幸福便不会消失,对幸福的追求也会伴随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这纯粹自然,与人生同生共灭,可以说这是存在的表现。这个角度看是此时的存在催生了此时的幸福,内在存在的维系产生了外在对幸福的渴望。因而幸福是人生中更深刻的力量的伴生物,这种力量即是维持的力量,我称之为惯性。它与广为接受的物理意义上的惯性并没有不同。幸福的本质又是人生在惯性下的一种表现,对幸福的追求即是惯性下保持人生存在的规律的结果。

整个人生均在惯性作用下完成其最根本的活动,主动性在生活中没有位置。人生自运动后便一直运动,自活着便一直活着,当阻力迫使它停止时,个体的生命力已经同时传递至下一代。人类因此生生不息。

2.

或许要让大众理解他们是否具有幸福以及幸福的本质之类问题是相当困难的,而当他们明白那些问题时,他们也就会明白人在本原上必然存在的无知。所有这些终极问题适用于一切存在,只是人远非诚实。非生命世界一块石头或生命世界的其他生物若被迫回答,“我不知道”将是唯一合理的答案。

对生命的任何东西做深入的追究都是困难的,而得到生命现象的任何真正“歇斯底里”的本质都不可能。本文在此处所做的所有讨论并非为了揭示真理,而只是让世界和人生变得更让人信服。

存在全然决定了一切。超越人生的惯性使人生只会天然选择可维持存在的探索和答案,只会天然选择保持既有存在。

生活从总体上来说都是平静的。这是惯性下的平静。人因此不但难以享受极度的快乐,也难以体验极度的痛苦,并且有限的快乐和痛苦是等量齐观的,并且,快乐本身就潜藏着痛苦。惯性这个无私无情的仲裁使生命力此刻的张扬必然意味着彼时的削弱,而削弱导致痛苦。人生因此处在快乐与痛苦的交错之中,处在总体平静安定中,这纯然是惯性使然。

经过这么多的论述,读者或许会明白人的一生何以是毫无意义的。惯性超越生命与非生命的二分,是两者共同的属性。人生的一切均来自惯性。对死亡的回避也不是精神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它根本不属于精神世界。对死亡的避讳犹如对人生的珍视,都是惯性下人生自然而然的保持现状的结果。。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对生命存在的解释

对生命存在的解释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么一段话: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一个家,是一条道路,不是一座栖居的城市。人们所有的享受与幸福,只不过是生命路旁有娇花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停留去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的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那豁然开朗的大道。……

惯性下我们总是如此,已有的美好总不被我们眷恋,而幻想的美好又时时牵挂于我们心中。生命是一段旅程,是一条道路,是惯性促使它如此。惯性适用于全部生命存在。生命之所以延续,是因为它当前延续着,之所以欣欣向荣,是因为它当前欣欣向荣着。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认为,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基因,人和动物生存的目的是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机体是基因用来复制自己的工具。复杂的社会行为实际上是基因为了复制自己所采取的手段,弱肉强食、损人利己、互惠互利、自私自利等等行为,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自己和别人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按照社会生物学的理解,人和动物行为的最大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复制自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