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哲学启蒙史 > 第18部分(第2页)

第18部分(第2页)

另外,麻木是怎么回事?人在疲劳时工作,往往只有身体的一部分参与工作,而其他部分同时进入休眠状态;在咀嚼、行走等等动作进行时,我们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而不用关心这些动作,那么这些不被关心的动作有意识参与吗?可以看作机械运动吗?

一个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意识参与其中吗?譬如感到饥饿便立即想到吃饭,觉得内急便立即找手纸上厕所,甚至起床后的洗漱、早饭、上班、工作、下班……这些有意识参与吗?没有。看似有意识参与,实际上绝大部分我们都是极其自然以至感觉不到的做了这些事情。

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拿起书朝床上躺下便看,那么这个过程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吗?不是。看似主动实则被动。所有“兴冲冲的”、“鬼使神差的”、“也不知道怎么的”等等都是如此。

没有意识参与,没有主观能动性。看似有意识的事情,实则没有意识参与。

高等动物的神经活动及意识世界看起来复杂,其实却很简单。基本规律是相同的。人的意识世界难以考察,不是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只是一种搪塞,类似于敷衍的解释,对于大众来说则是欺骗),而是因为意识器官的难以考察。

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有意识参与其中的事情,其实都不存在选择、判断、分析之类的过程。“主观能动性”毋宁说是生物趋利避害、维持自身存在的又一表现。在每一个时刻里,意识都有其影子,但是也只是影子而已。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之所以那样去做,并且做的各不相同,并不是因为意识作用的结果,也并非由于主观能动性,而纯粹是由于那时我们必然要做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选择,除去这些选择,人们别无选择。

2.

“1941年2月,尼尔对首相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我们坚信,曾是日本人者永远是日本人。’他含蓄的表述了一种信念:诸如背信弃义和欺骗等可以感知的民族特性具有遗传性”。Once a Jap,always a Jap。曾是日本人者,永远是日本人。

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他不能改变,那说明他所处的环境还未曾改变;如果他改变了,那么说明他具有改变的潜质,他的秉性中即具有改变的冗余。但是改变并不能说明他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也不能说明他受环境所决定的主观世界能改变受外界世界裁决的命运。

一个民族或一个人之所以具有相应的独特的秉性,乃不是因为他们的自觉或自决,而是因为自始至终的所有外部因素所致。一切的一切远非表面所说的主观自由选择,而是先天的注定,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物种都无法改变这一点。据说能自我改变、具有主观自觉气质的只有人这一特殊的动物,然而可悲的是人太渺小了。相形于宇宙,人更像是绕着原子核运转的渺小的电子,我们称那种运转为“自觉”。

物有秉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主观世界不是能作出自决与自觉的世界,它只是不能自觉自决的生理功能的反映。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主观世界更可以说是一个臆造出来的世界,不存在所谓的主观世界。

意识是种生理活动,更深意义上讲它体现的是生物体的应激性,而应激性本身不具备主观自决和自觉的能力,它只是对应个体的许多功能之一,为对应个体服务。因而意识的界限只是个体的生理基础和个体依靠其生理基础所感知到的外部环境。意识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巨大局限下只能是表面上的。意识因其较大的灵活性而给人造成具有主动性的假象,就如一台超级计算机因为能和世界冠军对弈而给人造成它拥有智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假象一样。意识本身不具有自主能力,甚至其本身是否存在都值得怀疑。

所谓的主观能动性至少是以客观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在意识之迷解开之前,承认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远比宣扬它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切近实际。就如计算机的用途纷繁芜杂,而过程可以归结为对1和0进行反复演算一样,意识世界最终将被证明是某种简单活动的复杂化。

并且和所有其他生理活动一样,意识活动(假如存在的话)遵循相同的最高法则——趋向使主体维护其既有良好。无论意识世界是否存在,是否只是因为其无限复杂而成为一个事实上被臆造出的世界,在这样的最高法则作用下,作为主体生理功能之一的意识只能是维护主体既有良好这一使命的被动执行者,而意识的所谓主观能动性并不存在。

3.

老年人在新环境新问题面前明显缺乏灵活性,他们所适应的环境往往已经不是主流,那么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年群体中跑到哪里了呢?青壮年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不代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是表明他们的人格结构尚未完全成熟,与老年人只能在已经固定的人格结构所敞开的范围内接受事物比较,他们的人格结构还比较模糊。这种能力并非主观能力,而是基于生理的能力。

年少的人往往能比较轻松的改变认知,但是这种能力并非主观能力。主观世界的成熟是预设的决定主观世界未来的模板的成熟,而非主观能力的成熟。所谓主观能力是极其抽象、言之凿凿然而却全然不存在。意识能力其实是决定意识的模板的能力,这种模板在人生刚开始便由基因决定了自身以及自身能够调整的范围,而又在日后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在能够调整的范围内修改。所谓主观能力是不存在的,因为主观能力只是这种模板下的产品,只是更为深刻的力量的影子。

追本溯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下来了。所谓“三岁看到老”,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一个人在八十岁时的人格、看世界的方法、思考和行为方式同他十八岁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一个人在年轻时逐渐定型的人格又和幼年时期的塑造密切相关。看着一个年轻人而回忆他小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很多小时候的影子。年轻的父母看着懵懂无知的幼儿现在的一举一动,都自然而然的想到由此而导致的他们的将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也认为,人格的成熟最晚在十二岁就完成了。

因而意识世界在年老时期的僵化完全可以理解。基于这些早已成熟的人格而对某些事情形成一些简单的看法是十分轻松的,基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理念如行云流水一般从童年带到青年、中年直至晚年。意识世界看似主观运作,实则却是全然被动的。它的运作方式和基点早在儿时便被决定了。因而所谓的主观判断、选择、决定之类的意识行为,只是一个延续,是很早就具雏形的观点在具体的新的环境下的表现,并且在相同的情境之下的不同表现的形成机理也是如同基本的价值观一样早就形成了。

意识世界发生的一切与其说是有意识的,不如说是无意识的。所谓理性、思考、判断、推理、研究之类与其说是主体的意识主动为之,不如说是生理器官生理活动的自行释放。是生理器官活动的自然表现,而不存在什么意识或主观能动性。对意识和主动性的自觉自决同样是意识器官生理功能的表现之一,而绝不带有“意识”或者“主观”色彩。所谓意识其实是不存在的。

4.

人们总是认为单纯的主观活动便能改变很多事情,产生某种结果,人类的很大一部分优越感来源于自认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认知、思考和进行大量复杂脑力劳动的能力,具有认知复杂事物、进行深入交流的能力。世界的秘密随着人类主观世界的运作而逐渐清楚,人类的心灵因为主观世界的活动而更加丰富。主观世界的活动似乎是人类这个再无其他优长的嬴弱动物的唯一优势,而人类从茹毛饮血走至今日则直接萌庇于一个似乎确凿无疑的存在着的主观世界的辛劳。人的大脑确实较其他任何一个物种或器官复杂精密许多,然而因此自信人具有灵魂、具有主观世界或具有主观能动性却是值得怀疑的。人只认为自己具有优越的主观认知能力,却忽视了大脑固然是人类藉以壮大的最可靠证据,然而它却仍然是灵长类乃至哺乳类动物的器官中平凡的一员,是漫长的地质时代的普遍的产物,是众多奇迹中平凡的一员。人是完完全全的动物,在否认其他物种具有灵魂的同时,我越发确认人类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能动性以及有关灵魂等纯精神领域里的信念不过是再一次深深的自我迷恋。

事实上,主观活动是被动而非主动的。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不仅像被很多人觉察出的那样被各种先天因素局限在一个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而且即使在这样的极其有限的范围内的所谓活动也是完全被动的。

几乎所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步入成年之后便趋于固定或僵化,至此很难改变。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无不以这些基本的价值判断为基础,而不但心理的成熟可以归因于作为基础的生理系统的发育,此种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固化也可以说明所谓主观自觉及自决是如何来自于极其具有局限性的时间范围。人在成年之后的所有发生在主观世界里的判断以及所谓主动活动的基础是建立在幼年的生活环境及生理特性的狭隘基础之上,因而很难认为所谓主观的自决自觉能力是真正的自觉自决。因为其先天特质决定了这样的自觉 自决是极其具有局限的,同样存在着隐蔽以至难以觉察然而又强大以至足以使这些主观世界的主动实则沦为被动的先天因素。这些因素是结构性的,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它们的构建之下运行而绝难逾越。

理性似乎是主观世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然而理性仍然是某种被忽视了的微弱能力的扩大化——每个人身上都有强弱程度不同的理性能力,只是在某个阶段表现的清楚因而显示出来。理性固然是大脑深思熟虑严加推理的表现,但同情感、意志之类依靠直觉、冲动等较简单的规则支撑起来的主观活动仍然是同类的。理性同样是客观生理基础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运作的结果,《瑭璜》中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