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汉书·主父偃传》有云:“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esp;&esp;“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esp;&esp;当初秦始皇要征讨匈奴,但是丞相李斯却是劝谏始皇帝暂时罢兵的言语。
&esp;&esp;让天下飞速运送粮食,从很远地方调集粮食,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即运三十石的粟米,只有一石能运到,
&esp;&esp;男子拼命耕种,满足不了粮饷之需,女子努力纺织,满足不了帷幕之求。
&esp;&esp;百姓财穷力尽,孤寡老弱不能养活,路上死者相望,因为这个缘故,天下必定会发生叛乱。
&esp;&esp;三十石粟米从内地运送到边疆只剩下一石,确实是有些夸大,也不准确。
&esp;&esp;毕竟粮食发起之地有远有近,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粮食在路途之上的损耗确实是相当巨大。
&esp;&esp;汉魏时期的屯田制,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军户制度虽然用意不同,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钱粮。
&esp;&esp;府兵制解决的是稳定的士兵来源问题,屯田制解决的是粮食补给问题。
&esp;&esp;而军户制则是想要解决了两者的问题,只不过前期制度刚刚确立的时候还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项制度便开始崩坏,鱼和熊掌终究是难以兼得。
&esp;&esp;大军的人吃马嚼消耗巨大,而在运输途中的消耗则是比其大军的用度还要更多,这便是问题的所在。
&esp;&esp;许安手中户部的文书清楚的记录着这些军粮的损耗。
&esp;&esp;从凉州运送到西域的军粮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九成之多。
&esp;&esp;许安回忆了一下曾经看过的户部文书,还有中军府递交上来的军费支出,粮草用度。
&esp;&esp;往日里那些被他忽略的数据,在此时全都涌入了许安的脑海之中。
&esp;&esp;大明历一年,中州各地发生的天灾人祸,使得粮食减产,几乎颗粒无收,还调动了凉州、并州的储备粮,甚至还调集了一部分来自于汉中郡的粮食援助中州,这才艰难的撑到了第二年。
&esp;&esp;第二年没有多久,中原大地情况突变,青州魏军失利,随后汉军突然北伐。
&esp;&esp;北地中部鲜卑单于蹇曼狼子野心,蠢蠢欲动,欲要吞并东部鲜卑,一统鲜卑。
&esp;&esp;为了应对这样危机的局面,许安选择亲领大军东征河北,同时命令吕布随时准备出兵进攻鲜卑,稳定北地局势。
&esp;&esp;因为之前的原因,导致存粮不足,许安因此下令在各地在民间征收粮食,以铜钱金银和债券两种形式征收,所谓债券也就是欠条,凭借欠条可以换取同等数量的粮食,或则是抵消同等数量的田税。
&esp;&esp;而这些征收上来的粮草,有八成是供应处于在北地的吕布军,只有仅仅两成是用于供应东征的大军。
&esp;&esp;繁阳之战战胜后,明军逐步接管了整个河北之地,河北之地的存粮钱财也自然被明军所得,内地驻军消耗的粮食损耗不大,因此到后期吕布在北疆作战之时,并州所有的钱粮都在支持出塞军的作战。
&esp;&esp;三郡乌桓和上谷乌桓出兵的所耗费的钱粮则是由幽州运送钱粮以供用度。
&esp;&esp;凉州军远赴作战一开始是凉州供应,同时劫掠鲜卑诸部补充,最后也是并州供给。
&esp;&esp;饶乐水一役,吕布领大军毕其功于一役,尽诛中部鲜卑,压服东部鲜卑,经此一役,鲜卑利亚再无王庭。
&esp;&esp;但是这一战,也几乎掏空了并州所有储备的粮食,幽州的储备粮食也消耗了三分之一,用于战事。
&esp;&esp;唯一好的一点,便是鲜卑诸部的牛羊畜牧都被明军缴获,还有大量的人被俘虏送到中国之地前去劳动改造,好歹是没有太过于亏本。
&esp;&esp;历朝历代之所以很少主动进攻北地,第一是因为北地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城郭居邑,没有积聚处所,流动迁徙像乌一样飘忽不定,难以控制。
&esp;&esp;轻兵深入,粮食必然接济不上,运粮而行,粮重难运,解决不了问题。
&esp;&esp;夺取北地的土地,不能用来生利。俘获北地的民众,不能征调用来守卫。
&esp;&esp;不过这几个问题,在许安这里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