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著名的避暑胜地,迄今仍是高官富商们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由于是咸水湖,所以热海的水不能用来饮用,玄奘一行只好绕着湖走,借助不断注入湖中的冰川河流来补给水源。没有了高原反应和暴风雪,又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加上风景如画,这一段旅程对玄奘来说应该是相当轻松惬意的,也正好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虹→桥→书→吧→BOOK。
第46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3)
〃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汨 ,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这就是玄奘所描写的阿塞克湖。从热海东南到热海西南,地势越来越低,路也越来越平缓,在经过五百多里的跋涉后,马队终于离开山区,进入了一望无际的中亚大草原。在那一刻,玄奘和幸存者们感慨万千,既感谢佛祖保佑走出最危险的地方,又为死去的同伴哀叹惋惜。
进入中亚草原后,玄奘一行来到了当时一座著名的城市……碎叶城。
碎叶城,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玛克附近,曾是鼎盛时期的大唐安西四镇之一,也是大唐帝国对西部边境控制的最远点,但这都是唐太宗之后发生的事情。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碎叶城可能还只是中亚草原边陲的一座小小的要塞。
八十年代初,在原苏联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市西南八公里的古城遗址……阿克别希姆遗址附近,当地农民发现了一块红色花岗岩质的汉文石碑残件并送交当地博物馆。经俄罗斯汉学家斯普尔南科释读,碑铭中的关键词为曾任唐代安西都护的杜怀宝。不久,内藤和林俊雄两位日本学者将碑铭拓片、照片及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刊布。据日本学者公布的材料,该石碑残件系佛像或菩萨像基座,上部残缺,呈八角形,中部为长三十二点六厘米、宽十三点五厘米、厚十一厘米的题铭部分,下部有础柱头。经缜密辨识考证,碑铭所记事为时任安西副都护兼碎叶镇守使的杜怀宝为其亡母建造的一佛二菩萨像,并题铭记述此事。学者推断,这三尊佛像很有可能仍存在于碎叶城的废墟之中。
在此后举行的中国新疆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各国专家普遍认为该碑铭的发现不仅证明了阿克别希姆遗址为唐代碎叶城,即《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所记〃素叶水城〃,同时有力证明了唐王朝曾对碎叶镇进行管辖,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而今,人们仍然能在这座荒草丛生的古城遗址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长达26公里的城墙断壁。考古学家还在废墟内找到四枚刻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的唐代钱币。可见碎叶城在当时不但是一座重要的军事堡垒,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商镇。
当然,碎叶城的出名并不是因为玄奘的到来,而是因为这里很可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内的一个富商之家,在这里一直生活到五岁。童年时,李白的父亲还手把手的教他诵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当时的碎叶城并非现在理解的〃国外〃,而是一座与中原文化没什么两样的〃内地〃城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性格与出生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生性狂放不羁,作品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与神秘、张扬、极具个性的西域(当时碎叶城所处的中亚地区也被看成是西域的一部分)风情极为神似。可以想象,一个五岁的、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的孩子在离开碎叶城踏上前往中原的旅程中看到沿途瑰丽、壮阔、奇妙的会是怎样的感受,也许正是幼年时的这次长途跋涉,深深刺激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代诗仙由此诞生。
玄奘刚到碎叶城还没来得及休整,又是一支突厥骑兵出现在了马队面前……这次来得可不是马贼强盗散兵游勇,而是中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西突厥叶护可汗身边最精锐的亲卫骑兵!
如果说玄奘在龟兹国境上遇到的是一群饥不择食的沙漠饿狼,那么威风凛凛疾风暴雨般冲到碎叶城下的便是一群训练有素的草原野狼。就在东突厥内乱不止即将遭到大唐帝国致命一击的时候,西突厥仍然凭借这支强悍的骑兵横扫中亚,称霸草原。
虹桥门户网。
第47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4)
冷兵器时代,不论多么强大的游牧民族,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原理就是〃逐水草而居〃,突厥可汗也不例外。叶护可汗到哪里,西突厥的重心就会跟着移动,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有固定的都城。叶护可汗之所以会碰巧跟玄奘碰上,很可能是因为碎叶城地处中亚草原的最东面,是其辖境内最早迎来春天的地方;春天一到,冰雪消融、草木生长,饿了一个冬天的野兽们纷纷出来活动,正是狩猎的好去处。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常会得到沿途国王的帮助,给他们盖章发放西行所必需的过所……护照,而唐僧师徒则会把这些国王从危难解救出来,孙悟空的英武正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在遇到叶护可汗时,玄奘的取经团队便显得有些战战兢兢。
这里有一个问题,印度在大唐的西南面,玄奘在进入南疆后,为什么没有走丝绸之路在西域境内的南路或中路,经由疏勒(今新疆喀什)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大宛),然后沿着锡尔河进入中亚草原,而是在来到中路的跋禄迦国(阿克苏)后直接穿越凌山北上呢?
这就需要从玄奘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考虑:
第一,身后的政治环境。
玄奘离开唐朝属于偷渡出关,我们之前也考证过玄奘从瓜州到伊吾的行走路线,得出的结论是……玄奘不敢明目张胆的走官道,也不敢离开官道太远,所以他的路线呈现出偏离官道又与官道有交错的态势。偏离,是为了躲避追捕;交错,是为了控制方向、补充水源。这是从具体行程看。从总的路线看,玄奘采取的也是这个办法……进入西域后先走北路,经伊吾、高昌后在阿耆尼国拐弯,由此偏离北路进入南疆,沿着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以北的中路前进。原本中路和南路是在疏勒(喀什)会合,但玄奘在疏勒的前一站……跋禄迦国(阿克苏)再次偏离,直接北上翻越凌山进入中亚。巧合的是,玄奘选择的这条〃捷径〃,正好与北路在中亚的起点碎叶城会合。所以玄奘是在两次偏离之后重新回到北路,虽然曲折艰难,却很好的躲避了官方追捕(唐朝在西域也雇用有大量〃马快〃,专门用来追捕流亡境外的罪犯),成功进入了西行之旅的第二段旅程(我们可以把西行之旅看成西域、中亚、印度三个阶段)。 第二,周边的政治环境。
西行取经,不仅仅是一次个人行为,也涉及到西域和中亚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环境。在被高昌王麹文泰〃强行〃请去之前,玄奘原本打算直接穿过西域前往突厥汗庭,可见他在出发之前就对西域和中亚的情况做过仔细的了解,很清楚谁才是那里的老大,只有得到突厥可汗的庇护,西行之旅才能继续。但是高昌王的横插一脚打乱了他的计划,不过错有错着,麹文泰的二十四封信让玄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背靠大山〃的重要性,也更坚定了前去拜会突厥可汗的决心……想要顺利前往印度,就必须取得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帮助。因此,玄奘选择了通往突厥汗庭最近的一条路……在离开跋禄迦国后就穿越凌山。从事实来看,如果玄奘继续南下,选择在疏勒进入中亚,就会错失与叶护可汗〃遭遇〃的机会,到那时再去寻找四处狩猎行踪不定的叶护可汗,只怕会比登天还难。一旦与叶护可汗擦肩而过,接下来所要经过的那些中亚国家的国王会不会对玄奘制造障碍、会不会那么客气的对待这支取经的队伍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影响玄奘西行路线的不单是地理环境,还包括了很多政治和外交的考虑。从路线的选择上就能看出,玄奘既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勇气,还有着卓绝的远见和政治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