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面对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舆论环境、社会的施压。
所有的声音都是压抑少年人的天性,让他们为了“美好的未来”去做大众眼中正确的事,去做学习机器,做一个套子里的人。
任何不一样的,都要被鄙夷和谩骂。
生活中对女性的偏见也随处可见,比如什么女生不适合学理、男生就是比女生更聪明等等等……
即便如此,主人公们在青春躁动的年纪,依然会情窦初开,会对异性产生好感。
而这种好感,在重重的压力下,便成了不能宣之于口的暧昧与暗涌,都融入了每一次距离感十足的对话和互动中了。
电影的主线是青涩而懵懂的爱情线,但紧凑的情节又兼顾了女主个人和家庭、学校、社会舆论的对抗。
故事的切入点和拍摄手法都让这部电影极有代入感。
尤其是在女主打扮自己被母亲谩骂时,周围人窃窃私语,都希望她能反抗,或者可以摆脱。
就连一些中年妇女都忍不住嘟囔:“哪有这种妈,女儿稍微打扮好看一点就骂她将来会去做鸡。”
旁边年轻的声音反驳:“你不也这样骂过我?还让我去死呢。”
中年妇女顿时咬牙切齿:“你这孩子,气头上的话也能当真吗!”
但,很多孩子都会当真,甚至会成为伴随她们一生的伤痛和梦魇。
随着情节的进行,还有一些细碎的声音在说——
“月经这种事,怎么能当做一件正经事在电影里拍出来?也不害臊!”
“好几分钟都在讲这个事。”
“就是。还有,学校的做法也是很正常的嘛,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谈恋爱的时候吗?经济都不独立,还靠父母养着呢,谈什么恋爱?”
“而且小孩子知道什么狗屁爱情,都是闹着玩的。”
“虽然捕风捉影说男女主在谈恋爱,找他们谈话有些过分,但这也是为了他们好嘛!”
……
年轻的学生。
“屁,卵用莫得。你们不觉得班主任这种动不动就怀疑学生早恋找人谈话才是搞人心态吗?”
“就是,而且他们就是互有好感而已,也没做什么嘛,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对头,尤其是俩人的成绩都非常不错。”
“这个情节太熟悉了,我们平时也这样,买卫生巾都不好意思似让人看见,要拿黑袋子装着。平时说这个东西,都不好意思说卫生巾,要取个面包之类的外号……”
影片的最后,是女主角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即将离开那个地方。在漫天的云霞、明媚的日光下,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女主和男主相逢于街头,相视一笑。
“大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