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王廷臣这句话,洪承畴和从宁远赶来的诸将勃然变色。
清军又增兵了。
七万人和十万人,大不一样。
大明从各镇抽来增援锦州的兵马只有十四万,加上本地的关宁守兵,也不过十九万人。明军战力比不上清军,机动力也不如清军。十九万人要分兵守城,还要攻打清军在大笔山的堡垒,兵力一下子紧张起来。
洪承畴吸了一口气,看着地图沉吟不语。
李植听到王廷臣的话,倒是没有什么吃惊的。清军虽然人力不足,但征服了蒙古和朝鲜之后,出动十万战兵还是绰绰有余的。自己这边有八总兵的正兵十三万,加上虎贲师的一万五千强兵,对上十万清军应该不落下风。
辽东巡抚邱名仰拱手说道:“督臣,如今无论如何,我大军该挥师北上,解除杏山的清军围困。”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在塔山修整二日,我大军便北上杏山,解开杏山之围。”
曹变蛟拱手说道:“督臣,此战不是一朝一夕可胜,势必要打几个月。此等大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我大军当紧守粮道,确保后路不被清军截断。”
洪承畴有些不高兴曹变蛟的话,曹变蛟这话说的,仿佛洪承畴不知道粮道重要似的。
曹变蛟说完后,洪承畴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本督自然知道粮道的重要。此次大兵所需的粮草,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来源。我大军在大笔山攻打东奴堡垒时候,只需要守住杏山、塔山诸城,就能力保粮道通畅。”
“我调集五万本地关宁守军,放弃大、小屯堡,入驻宁远、塔山和杏山防御,如此可万无一失。”
洪承畴说的关宁守军,是驻扎在关宁防线大小屯堡中的营兵。这些营兵归属于关宁军体系的大小参将、游击和守备,战力虽然比不上各总兵的正兵营,但人数众多。洪承畴不愿意将战力出众的十四万正兵用来守城,自然就选择了调集这些本地守军来防卫诸城。
如果清军真的越过明军主力来攻击后方城池,有本地守军支撑几天,前线大军可以回援。
至于松山城,攻打大笔山清军堡垒时候,松山城就在十几里之外,救援容易,稍微留驻一些兵马就可以守住。
听到洪承畴的话,众将思索了一阵,都觉得这样的安排比较妥当。
曹变蛟似乎还有话想说,但看着洪承畴不快的脸色,他最终没敢有开口。
王廷臣站起来说道:“督臣,如今大军已到。末将愿做前锋,率麾下一万五千人支援杏山城,解开清军围困。”
洪承畴闻言笑了起来,大声说道:“子冠胆略过人,可以做我大军前锋。我大军修整二日,子冠便率军出发。”
####
二月六日,洪承畴征调来的关宁本地守军入驻了塔山城,七名总兵十一万正军则挥师北上,朝杏山城攻去。
辽东总兵王廷臣一万五千人马走在最前面,日行五十里,花了两日赶到了杏山城。
杏山城外,三万清军正用红夷大炮攻打城池。清军这两年造了不少火炮,攻城时候不再用云梯和死兵硬攻,而是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靠火器力量打垮城墙后再登城。不过这个时代的大炮打了一段时间就要冷却好久,想把城墙打垮,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
王廷臣的兵马到达杏山后,清军撤开了杏山的围困,往北面逃去。
王廷臣和杏山城内守城的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合并一处,发三万五千人追击拖着大炮逃跑的清军。
追了十里路,王廷臣在义合屯追上了逃跑的清军。
清军见明军追来,在义合屯摆开阵势,和王廷臣的兵马对峙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伏击
距离两里多,清军的红夷大炮就发炮轰炸王廷臣和白广恩的兵马。
王廷臣和白广恩军中大量装备百子铳、虎蹲炮等火器。但是这些火器最远只能打三百步,没法在二里的距离上和清军对轰。两个总兵率领兵马冲了上去。冲到距离二百步的地方,明军摆下了火器,开始射杀清军。
百子铳是一种小型火器,炮口十分细长,重二、三十斤。使用时可以在炮筒里一次填充几十颗弹丸,像霰弹一样射击百步之外的敌人,故名百子铳。当然,也可以只填充一颗大弹丸射击,这样的话可以打碎两百步上的战车。
虎蹲炮则是一种小型火炮,重三、四十斤。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勐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虎蹲炮射击多是抛射,在五百步内颇有杀伤力。
明军虽然没有强悍的红夷大炮,但各色火器数量多于清军。清军阵中只有六门红夷大炮,对射了一阵,伤亡远高于明军。
清军不再操炮射击,而是骑着战马冲了上来。
明军将一千辆四轮偏厢车堵在阵前,防御清兵的骑兵冲阵。偏厢车是一种几米长的战车,车厢木板像是一片城墙,护住了车后面的步兵。只有战车之间的狭小空隙可以过人。清军骑兵冲到阵前无法前进,只能下马步战。
明军携笔架山大破清军营寨的威风,士气高涨。此时明军人数多于清军,明军也不惧怕清军,和清军战在了一起。
王廷臣本是一名虎将,他率领一千家丁,手持一把大戟,在清军阵中来回突杀,杀伤无数。受王廷臣身先士卒的鼓舞,明军士气更振,一个个死战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