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手一指,乌鸦飞远。
看到这一幕的人都露出惊讶又不太意外的神情。
秦子楚小心:“那是?”
想当初秦人先祖可是帮舜帝驯养鸟兽的。
赵正笑笑并不回答,示意秦子楚把眼睛凑过来。
中国古代搞天文历法科研的人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就是朝廷里负责天文历法气象占星的官员,另一类就是道士术士群体。
《史记天官书》中详细记载了从远古到战国的占星官员:在高辛氏以前掌管天文星象的是重、黎;唐虞时是羲、和;夏代是昆吾;殷商是巫咸;周朝是史佚、苌弘;春秋时宋国是子韦,郑国是裨灶;战国时齐国是甘公(甘德),楚国是唐昧,赵国是尹皋,魏国是石申。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顶级天文学家,大禹时代的羲氏与和氏、春秋时的甘德、石申,汉朝的落下闳、张衡,唐朝李淳风、一行、宋朝苏颂、元朝郭守敬等人,他们在天文学上的努力与成就,让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也由此发现了地球是圆形。
古人以太阳变化规律为依据,确定了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标准,并且已经创造并开始使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作为划分日期的手段。他们观察到二十八星宿,可以作为坐标来观察“七曜”——即日月与五大行星的运动。同时,还能观察到一些不常见的星体,比如彗星、流星、新星等。
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就是基于对五大行星的观测作出的总结。古代科学家们对于天体及其运行的认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我国最初的天文知识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在文化上体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盛世景象,而天文学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发展。
这时期的甘公、石申所著的《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以甘德、石申两人记录的关于宇宙星系变化情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战国时代天文学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的观测记录。
《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最早记录了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则系统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
《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所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
这个星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的数据。
其实在这次来之前,赵正已经让同伴们都去下载了这个甘石星经,希望有助于他们判断身处何方。
当然,同伴们不来也不影响他开展工作。
偌大的望远镜,小炮筒似地立在大殿之前,从子楚到华阳夫人,大家都排队观看远山。
还是咸阳宫视野好。
真是神物!
只有一次在吕不韦想把镜头朝向太阳时,赵正按住了:“相国,用这个不可直视太阳,会瞎眼的。目盲!”
“啊?”
赵正伸手拿了个放大镜和一张纸片,给大家表演了下什么叫放大镜点火。
“这光是一种能量射线,当它聚在一起时,热量很高的。”
这还只是放大镜,要是换成别的,算了。
赵正最近只想科普,好东西不急着拿出来:“你们若是有什么问题,可以交给我去问天帝,他心情好的时候或许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