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辉也在怒火上头的时候,做过一些事后说不上后悔却也不能算得上让他引以为豪的、换种说法就是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事,且他深刻体会过那种世事难料,一不小心就引火烧身的无奈,所以远离出事源永远是最保险的做法。
毕竟他来十一中是学习而不是惹事的,不是吗?
对于宁末存,在宁末存还不知道辰辉为何人之时,辰辉就知道许多关于他的新鲜事。他很早就听说了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放荡不羁,他在女生里的高人气,也曾近距离观察过他的神采飞扬,也才刚见识了他的交际能力。而且令辰辉很奇怪的是:自从知道世界上有宁末存这个人,自己也没有怎么特别关注过他,却总能听到关于他的事。
在辰辉的认知里,宁末存这个人天生就是个耀眼的存在,只要他自己愿意表现,无论是谁都不能忽视了他。
所以辰辉确实不愿意和宁末存有太多联系,和宁末存这样优秀的人在一块,不说压力有多大,只宁末存太过引人注目这一条,就让辰辉在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距离止步。
“太过引人注目的话,即使自己不招惹是非,是非也会主动来招惹自己。”这是辰辉在他这十几年里总结的心得体会。
可是,宁末存昨天晚上出现在他的身后,一句话解决了他纠结的问题,瞬间打破了两人间的陌生感。他问他要吃的,捧着胃的样子像个饥饿很久的孩子,辰辉当时不知道该不该给宁末存吃自家的烙饼,但除了烙饼他也没其他能吃的了,后来宁末存狼吞虎咽的样子,让他心里很舒服。
短短的一个小时里,与宁末存的单独相处,辰辉觉着比听说他了大半年的八卦都有用。几句简短的对话就让辰辉看到了和传说中不一样的宁末存——有人曾大肆宣传过宁末存与外表严重不符合的坏脾气:别人动了他东西,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和人干架,因为教室座位挤,他就把桌子前移挤得前面的人受不了……他接触到的是温和的、照顾他人感受的、让人想要靠近的、具有莫名吸引力的、可以交朋友的宁末存。
“……该行为严重违反了十一中学住宿管理条例,在年级与宿舍里造成及其恶劣的不良影响,以严肃校规校纪、教育当事人及为全校学生打造优良的住宿环境为目的出发,以当日情况及事后当事人认错态度为依据,经德育处协商后态度一致,最终决定如下……”
旗台上,老贺先是大略叙述了那场发生在男寝412有九人参与打群架的事件经过,后又宣读这些事件的处分书。
在十一中,对违纪学生的处分由轻至重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劝退等。
还没到宁末存的处分决定,但辰辉想学校最终的决定顶多也就是给宁末存记过大处分。
首先,确实就像杨柳说的,学校最重要的还是升学率,所以一定不会劝退宁末存。
再者,宁末存绝对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凶神恶煞。把人打得血流不止的到底是谁,辰辉不知道,但他相信宁末存能把握住分寸,不会把人往死里弄,所以过错不会重点分在宁末存身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听着老贺的叙事经过,宁末存不仅与事情的起源无关,大过错不在他身上,而且相较之下还是正义的一方。
“……给予宁末存一次警告……”
宁末存的处分决定一出,广场上起初安静了几秒,而后全场哗然。
在场不管了解还是不了解这件事起因经过结果的同学,对老贺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老贺对犯规的学生向来都是从重处理,没见他对谁心慈手软过。
参与男寝412打架的九个同学中,有一个退学了,七个被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其中三个还被勒令退宿,而宁末存只有一次警告。
打架?一次警告?老贺?
开玩笑吧!
“……希望以上被提到的同学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后端正态度,积极向上,望其他同学引以为戒,遵守校规校纪,望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谐校园。
特此通报
××市十一中学
20甲年3月24日
校长李淑贞”
“好,接下来听我口令。立正,稍息,立正,解散。”
作者有话要说: →_→
☆、仪表检查
老贺一宣布解散,人群顿时像炸开了锅。想大声议论的都不再压抑自己的音调,大声议论起来;该回教室的都迈开了脚步,四散开去,要找宁末存的都向宁末存的位置靠拢……
“大家都等等。”老贺突然再次发声,“等等”两字经麦克风响彻整个广场。
在这个人人心神都最为松懈时刻,好多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走的继续走,说的继续说。
辰辉放下迈出的脚,退回去站好。老贺又要干什么?总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忘了说了,不好意思呀各位。”前一句老贺是带着笑意说的,尾音拉的老长,很有抱歉的意思,可后一句话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没再拉长腔:“同学们,同学们都站回自己原来地位置,先不急着回教室。那么,站在队尾的各班老师都到前面来。”
老贺说着,指了指旗台北面的一片空地,那片空地是通往教学楼区的必经之路。
“看着阵势,不会又要检查仪表吧。”杨柳随后也回到原来位置,对辰辉以及周围的人说。
与此同时,老贺说出了他让大家都等等的目的。果真如杨柳所料,是要仪容仪表检查。
关于仪容仪表检查的流程,同学们都有所了解,这是十一中每个学年开头都要进行一次的大检查,全校有授课的老师都要协助德育处来完成这次大检查。去年高一刚军训完不久,学校进行过一次。那时候,高一新生还都处在对新环境、新事物的熟悉中,许多同学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校规校纪;而高二、高三的学生如老贺所说的“都成老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