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 但一面试, 局面就不一样了, 最后没剩几个中国人。 中国人发文章的数量可以排名一二, 但面试、 做报告的能力不行, 主要还是语言的问题。
曹: 是不是做科研的人没有很多机会提高语言能力, 跟他们的研究环境有关?
许: 不是, 本来就是外国人, 英语能力肯定比较弱。 很多人在国外又不重视, 中国人在国外都喜欢扎堆, 这本来很正常, 但对提高语言能力, 融入美国社会就没有帮助了。 多数人一直要等到找工作才发现语言这方面最欠缺。 你申请经费, 要通过语言把好的思想告诉别人, 你发表文章、 做报告、 管理实验室、 和同事交流, 语言的沟通都很重要。 所以在美国, 对处于最上层的中国学生来说, 语言是个大问题。 语言能力不能一下子突击, 要平时细水长流, 我们这个领域留学人员中最出色的往往在工作发展最后阶段因语言能力而受阻。
曹: 很多人以为只要去了美国, 英语自然就会好, 这是不对的。 您认为, 什么才是导致他们不能过语言关的重要原因?
许: 思想上没认识到。 很多中国人觉得和外国室友住, 沟通有问题, 可是有问题才会有进步啊。
我刚到耶鲁的时候, 外国老板很喜欢我, 觉得我独立, 一个人埋头做研究, 一个月后发现是我语言不好, 不能沟通, 所以只能一个人做。 从此他千方百计提醒我学语言, 他说当你做报告时, 一半人要睡觉, 你就失败了。 他建议我去上英文课, 我拒绝了。 他不要我做实验, 说我不在乎你的研究结果, 我想培养你这个人。 他建议我去英语夏令营, 我也不愿意, 我觉得我来美国是对科学感兴趣, 英语只要专业领域的东西基本能听懂、看懂就好了。
后来老板有办法了, 他把我找过去说, “我招了个美国的女学生, 我让她跟你一起做实验, 你们谈恋爱, 保证6个月就解决语言问题”。 那时候“文革” 刚结束, 思想很保守, 高中都不和女同学说话的。 我当时很犹豫, 中国人的思想, 老师像父母, 他的话不能不听, 我只好硬着头皮去跟老板说: “你为什么要我和美国人结婚?” 老师这才觉得问题很严重, 他说:“我叫你谈恋爱, 没叫你结婚啊。” 后来导师又想了别的办法, 每星期给我买英文小说, 定期检查我的进度, 问我第100页讲什么。 但我当时对学语言始终持不重视的态度。
后来我去伯克利大学做博士后, 第一次给实验室做报告, 提出了很有意思的一个设想, 这个设想的结果现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在用。 我当时在提这个思想的时候没有人听, 而且当场有人取笑我的发音, 我开始觉得耶鲁的老板说得对。 我在耶鲁的老板人很好, 实验室每个人的生日都记得, 你英语讲不好, 他也很耐心, 听不懂, 就多听你解释几遍。 伯克莱的实验室就不同, 它是当时美国最热门的实验室, 里面的人很高傲, 你讲不好, 他们没有耐心听。
我决定开始努力学英语的时候, 每星期70~80小时在实验室, 又有了孩子, 每天晚上还要上夜校, 但这段时间的努力对我帮助最大。 我后来回到耶鲁找工作, 做报告的时候老板和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都在下面笑, 他们说这个人以前话都说不清, 现在侃侃而谈, 讲得头头是道, 这都是几年夜校读下来的效果。 中国人很聪明, 真的下决心、 下工夫是可以学好的。
曹: 你比很多中国教授在美国做得好, 是不是语言也有很大优势?
许: 是, 语言非常有帮助。 我下的工夫多一点, 但语言能力还是不够, 还有差距。 我们当年的语言基础很差, 不像你们现在的条件, 从小学语言, 我在耶鲁的第一门课的第一次考试, 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 全部图解, 一个句子都写不完整。 考完很紧张, 去找教授, 他问我是谁, 我说是考试图解的学生。 他说: “你画得不错, 我知道你都懂了, 我给了你不错的分数。” 这对我鼓励很大, 当然也滋长了我不用学英语的想法, 一直到读博士后才逼着自己去学。 。。
Life Is a Miracle(3)
曹: 您刚才提到中国本科教育对学生动手操作和做研究的训练不够, 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 中国的教育不太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 是, 这是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国文化比较鼓励当官, 官本位思想较重, 认为当了官什么都有, 当官就有资源、有研究资金。 几千年考八股文都是为了当官。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 人们不重视个人兴趣, 使得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没有太多科技创造发明。 现代的中国社会, 每个人的人生选择还是掺杂很多家庭、 社会的因素, 并不是从兴趣出发, 而是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好的出路。
前几天有个学生请教我要不要选生物作为以后发展方向, 说现在学生物没有好的出路。 我答复他, 如果就找工作而言, 你的说法可能是对的, 但如果是寻找自己的兴趣, 完全是不同的事。 美国当代教育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按照兴趣走。
美国小学到大学没有排名,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 量化的分数不能说明很多问题。 等学生考虑未来工作发展的时候, 学校也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 我对实验室的研究生说, 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 请不要来。 就像谈恋爱一样, 你一旦爱上了你的研究, 什么脑筋动不出来?各种办法都会有的, 这样才能出成果。 如果别人强加给你, 是很难成功的。
我们耶鲁医学院的学生里绝大多数不是应届毕业生, 是工作了两三年再回来攻读学位的学生。 他们的人生目标比较清楚, 再回来读书也比较成熟。 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学生, 这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成功概率比较高。 中国学生认为大学毕业, 就该顺理成章读研究生, 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中国人是不多的。 哪个中国孩子敢在清华读了一年就不读了? 自己创业, 父母这一关就很难过。
美国记者采访我的时候, 也问我小时候是什么让我对遗传学特别感兴趣。 我说你要听真实的故事, 而且是适合美国模式的故事。 我那个年代, 如果高考能考上杭州师范就很好了。 当时老师说5个志愿里最好的大学也要填一个, 于是我填了复旦。 选专业的时候看到遗传学, 问父亲这是研究什么的, 他不知道, 问老师不知道, 问邻居也不知道, 谁都不知道, 就选了它。 中国那个年代很少谈兴趣, 但在现代社会, 发掘自己兴趣很重要。 对于留学生而言, 更要知道自己去美国做什么。 美国教育有几个层次, 前50位的大学是精英教育, 其他后面的学校层次较低, 去留学的意义不是很大。
曹: 有很多中国学生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 只是想先去了美国再说。 如果就为了成功地去美国读个好学校, 中国学生申请医学院被录取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
许: 医学院资金多, 招的人也多, 可以先看看往年这个专业录取中国学生的情况。 虽然有资金来源, 但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可以招外国学生。
曹: 也有中国人认为兴趣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 美国经济发展得好, 社会福利好, 所以可以考虑兴趣。
许: 有一定道理。 统计学上有很明显的数据, 最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他们温饱无忧。 但特别富有的家庭里的孩子就不行, 那些人没有动力, 什么都来得太容易。 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刚才没探讨, 就是你的职业是否能让你快乐。 不是每个人的人生理想都一定要有多么伟大, 但至少应该追求快乐。 历史上成功的人大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定兴趣, 你要让自己人生快乐, 一定要选你感兴趣的工作。 我觉得这一点在欧美的教育中最成功, 一个人快乐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创造的东西自然会对社会有贡献。 快乐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快乐, 不快乐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带去负面影响。
曹: 我觉得美国这个民族很重视个人快乐, 但我们的民族并不重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