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道观的门口,康丽红还有些腿软,有些责怪的白了一眼少年,他却只知道摸着脑袋,嘿嘿傻笑,刚才那么宽的石沟,少年停都不停的,一跃而起,康丽红感觉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哼,不理会一脸谄媚之色的少年,康丽红扭身走向了道观。
平时工作太忙,女人除了开工的时候来了两次,说是道观,忙活了这么久,大殿的主体才刚刚立起来,主要是山顶的场地,整理耽误了太久的时间,太大的机械上不来,也就是最近上山的阶梯加宽了,才运上来两台大型机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机械根本就开不上来,全是靠人力一点点拉上来的。
主殿里的太乙救苦天尊的泥塑像已经出来一个轮廓了,康丽红看过这里的图纸,这算是这座道观里面,少有的传统文化了,这座道观修建的宗旨并不是宣扬传统道教,它讲述的不是封建迷信,诸天神佛,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精神,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弃者天弃,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拯救你脱离苦海,往往那些说能助你脱离苦海的人,他们自己也都深陷泥潭,如何能救你?
当然这座道观也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它分为几个部分,装饰方面还是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元素,那些精美的设计和图案,是自古以来无数工匠大师留给后人的文化隗宝,丢弃了就太可惜了。
只是去寻找这些手艺人成了一个难题,就算找到他们,也大都是花甲老人,没有精力和体力做这些东西了,他们都是凭借记忆做物件,很少有留下笔记或者典籍的,就算留下了,这么多年很多典籍都丢失了,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全国的道观可以说有很多,大都建在山上,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参观学习。
中泽的互联网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会摄影的一般都会上网,所以这项任务早就交给程东了,让他们在几个摄影网站上发布了几个帖子,只是几个帖子犹如石沉大海,虽然出了费用一直置顶,还把提供照片的酬劳一提再提,可收到的照片质量就不说了,数量也就寥寥的几张。
直到小芳忙完样品的图片,有人跟她打电话购买相机,她去了摄影网站之后,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你们这个帖子就不应该这么写,这个网站都是摄影爱好者,你们也不想想,玩得起单反的人,会差你们这几个钱吗,你们这样提价钱,简直是对他们的侮辱。”
当小芳拿着相机订单找我的时候,我心里也有些纳闷,这是哪个傻叉啊,这都敢买,而且已经付了全款,小芳说我不懂,这是摄友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告诉我把东西做漂亮一点,就去忙活着写帖子了,最后小芳用“快乐的大白鹅”的账号发布了一篇帖子,然后程东他们就没有清闲过了,每天就是下载超大的照片,整理分类,帖子的名字叫拯救传统文化。
当然也不是白拯救的,提供照片最多的,质量最好的,前三名奖励“拓影三代”的相机一台,很多摄友留言没有听说过这个牌子,不过一切都在一个叫做郁闷的加菲猫,做了一个回复之后发生了变化,她就是买相机的那个客户,让我加班了两个通宵做好了,发帖子的时候她已经收到了,并上传了几张摄影作品,确定拓影的所有数据都是真实的,然后摄友圈疯了。
尤其是拓影的产地,是中泽,虽然小芳已经在帖子的下面解释了,很多的配件还是用的国外的,但不可否认,它打破了高端相机都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而且小芳还拿出了一台航拍相机作为彩头,什么航拍相机?很多摄友都是一头的雾水,可看到它的参数和性能之后,他们都沉默了。
原本以为他们是不相信,当第二天程东告诉小芳,留的邮箱满了,让她在帖子里再加几个邮箱地址,再确认邮箱已经扩容到最大,还是让撑爆了,他们才明白,这帮摄影的是真玩命了。
特别是那个“郁闷的加菲猫”,她留的地址是津门的,看她发的一些照片,像是一个富家子弟,时常开一个越野吉普到处采景,她发的照片也是最多的,一些照片像是她之前拍的,也有她最近拍的,用的就是拓影三代,看来她对航拍相机志在必得啊。
至于为什么叫拓影三代,因为这样显得高端啊,最起码让别人相信你,这不是一个新品牌。
所谓的航拍相机,就是小芳看工地的小蜜蜂飞来飞去的,拍一些特殊场景的照片很方便,让我帮她做的,尤其是球赛那天,大锤帮我拍了一个视频,大锤自作主张的加了一点点特效,完全不像是现在的产物,给人一种是蹴鞠大片的既视感,而且普通播放器根本解不了码,但是由于文件太大,并没有上传到网上。
不过电视台倒是录上了,也让传到了网上,很多网友都对视频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特别是最后一个球,电视台的摄像大哥有点走神,并没有拍全。
后来有一些网友证实当时他们就在现场,另外一波网友就质疑球员的水平,毕竟也就是一个小城市级别的比赛,不算是正式球员,再则视频这么模糊,肯定是做了处理的。
小芳有些气恼的把压缩转换过的大片上传上去了,更加做实了视频就是合成的特效,把小芳气得不轻。球赛过后,马飞就给我发了“牛掰”两个字,就再也没说过话了,听马胖子说,马飞练球更刻苦了。
前几天航拍相机也发走了,毫无悬念的,最后航拍相机让加菲猫赢走了,很多摄友对于她赢表现的很平静,好像她赢是理所当然的,看来这个加菲猫还是有些背景的,不然也不会短时间内收集到这么多的照片。
只是照片越多,道观的图纸也一改再改,范围越扩越大,主体完工就需要好几年了,里面的装饰更加耗费时间,由于是在山顶,估计材料就需要很长时间运送,还好大部分主体是用钢筋和水泥,只有个别的是用的传统工艺,太爷他们也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
虽然所剩的时间不多,为了不让他们担心,白天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上课,晚上加班赶进度,哎,如果留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把所有的机械都智能化该多好啊,那样,我远距离就可以制作各种东西了。
不过随着机械厂逐步的运转起来,需要我做的事情也不多了,翻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几台样车运行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反复测试了很多次,已经准备投入量产了,至于实际效果,也只能明年加入实战之后,才能知道它究竟行不行了,考虑到是一代产品,尽可能的把问题留给厂里,所以机器并不打算售卖。
这一点我列了详细的计划,厂子里的几个领导也没有反对,他们从没有见过机械厂的老板,但执行力还是不错的,每天到厂里,办公系统上面就列出了他们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事无巨细一一列出,只需要去执行就行了,这也是我要达到的效果,后期只要找一个人来代替我来监督他们工作就行了。
随着新年临近,机械厂的招聘广告已经布满了黄淮的大街小巷,黄淮本地人优先,这也是厂区扩建计划能够顺利进行的原因,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很多人还没有回来,就已经让家里人报名了。
至于进厂行不行,工作怎么样,早就在电话里知道的一清二楚了,最重要的当然是工资了,算下来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随着厂区人数增加,配套的设施开始了建设,围绕着工业园区,这里俨然发展成为了一个小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