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我眼中的中医文化随笔 > 第5部分(第2页)

第5部分(第2页)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tuán)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里的抟精神就是治神。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就会使自己的阳气稳固,外邪难以侵害,内心就会安祥、宁静而灵明(神明),清楚事物的规律和运转情况。譬如我们在诊疗患者时怀着一颗慈悲救人的心,自然不会浮躁。

与“治神”相反的是乱神(神明之乱)。《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大意是说,自己的内务(衣服、被褥)不整洁,好说恶语,言行不分亲疏,这是神明之乱。这虽然说的是病人的情况,但是细一分析,对于正常人似乎也适用。一个注重“治神”的人,就应该注意自己内务的整洁,衣服自然得体,起床要及时叠被子,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威仪)。其次注意言行要自制,要根据场合和与对方的亲疏程度而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要使用恶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意是说, 阴阳之理是天地之大道,万物运转的纲纪,事物变化的缘由,生灭变迁的根本,也是神明所依赖的府库。所以,要想“治神”,就要清楚阴阳之理,保持“阴平阳秘”的中道心行。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了几种守神的方法,即真人的“独立守神”,至人的“积精全神”和圣人的“精神不散”。所谓“独立守神”,就是心胸与天地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谓“积精全神”,就是自身道德主动与天地之德相合,“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所谓“精神不散”,就是主动避免自身道德与天地之德相违背,“无恚嗔之心……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总之,守神的方法就是心态定于一正德中。只有这样,行为处事才能从容而安祥。

2006年10月19日于北京 。。

11·一气

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

中医认为宇宙是由“气”这种物质组成的,宇宙充满了“气”,“气”也构成了万物,这就是万物“一气”之说。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是说,“气”的运行过程中,开始有生化的功能,散而聚合成有形的物质,分布可以养育万物,终止则发生质的改变,这就是万物“一气”一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气”这个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是“一气”整体的。《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2、天地人三才也是“一气”整体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3、人与万物也是“一气”整体相通的。金·刘完素《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

4、人的身体也是“一气”相通的。《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5、中医甚至认为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病理状态也是一气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

6、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也是“一气”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

7、由“一气”的运动而演化出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说,在事物“一气”的基础上,属于“躁、生、杀、化气”等功能性质的为“阳”,属于“静、长、藏、成形”等功能性质的为“阴”。

8、由“一气”的运动可演化出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大意是说,宇宙的本原之“气”是万物的起源,万物因此而生出。

中医里,“一气”的观点很重要。它所强调的“治神”、“守神”就是体察、合于、守持住这种状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说的就是守持人体的这种整体状态。

《圆觉经略钞》:“一气者,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也。以喻自性清净之心,未起染净已(以)前,诸佛众生平等不二,一切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气’喻‘一心’也。”所以,古时修养者常用一气比喻一心(自性清净之心),体察并领悟人自身以及与天地万物整体相通相融的特性。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故阴阳上下,动也若一。”人在行为上也应保持整体性,注意“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这样才能达到形与神合(俱)。《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006年10月20日于北京 。 想看书来

12·五脏

中医文化随笔12·五脏

所谓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是说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是像肠胃那样传递浊气的。《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大意是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称为六腑,泻而不藏。它们接受五藏浊气,是“传化之府”,传递五藏浊气而不能在其内久留。

五脏的盛衰与身体健康、寿夭关系非常密切。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五脏坚固……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是说五脏“坚固”健康,身体就长寿;反之,五脏皆虚,神气也就衰减了,人就只留下形骸,生命也就结束了。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五脏(热)使人痿,何也?”是说五脏有热病,都使人导致痿(萎缩)症。在《黄帝内经灵枢·痿论》中提到,肺热可导致“痿躄(bì,跛脚)”;心气热可导致“脉痿”;肝气热则可导致“筋痿”;脾气热可导致“肉痿”;肾气热可导致“骨痿”。

中医认为,五脏与人的情志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气混化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大意是说,人有五脏化出五种“气”而生出喜怒悲忧恐等情绪。其中肝生怒,心生喜,脾生思,肺生悲(忧),肾生恐惧。所以喜怒等内在情绪容易伤害人体真气,而寒暑等外在邪气则容易伤害人的形体。暴怒伤人体阴气,暴喜则伤阳气。

不节制情绪容易伤害人的五脏。《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大意是说,百病皆起于风雨、寒暑、清湿等外在的邪气和喜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