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孤独的狂欢吴伯凡电子书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者面对一个问题时所感受到的心理陌生感。”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两套书之间大有远比这些微妙的情感问题更实际的区别。举例来说,两套书中有关政界人际交往的书目都提到了要广泛阅读,时刻关注时事,但“笨蛋”提倡阅读《人物》,“傻瓜”则推荐《今日美国》。解决的方法在于你更倾向于当“笨蛋”还是做“傻瓜”。 。。

No。5 想象力贫血(7)

我自己倾向于什么也不做。我总记得从因特网上看到的一篇古典音乐指南。它把自己称作“粗俗的”(Vulgar)而不是别的什么。该文章作者写道:“别信那些‘傻瓜指南’。我不傻,你也不傻。能够通过搜索器一路点着鼠标找到这篇文章本身就说明你不傻。”

()

看上去臭美

∷∷ 布丁

钱锺书说,吃过鸡蛋,未必要看下蛋的鸡。这句话很对,遗憾的是,看鸡的愿望按捺不住。

金庸小说我是熟读的,家中除三联版外,还有29本明报版的,缺神雕、缺鹿鼎记一二,就像无崖子缺六脉神剑、缺易筋经一样。至今我还记得最初看到金庸先生照片时的观感:一张国字脸,像个商人,跟我想的不一样。

后来金庸成为大热门人物,接受种种访谈,我记得香港卫视的杨澜访过金庸,那次金庸的谈吐让我失望,我将之归咎为杨澜太愚蠢,不会提问题,这样的人还写了一本《我问故我在》,真奇怪。最近,金庸又去浙大当教授,这也让我失望,我本希望他能在西湖边上隐居,就像令狐冲,作家跟小说结为一体有一种力量,比如古龙,酗酒好色,其人其文都充满缺憾,但还是因此而有力量: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他的作品血肉相连。

金庸不隐居,反而要当教授,看来,主流文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金庸当教授让我失望,就像那些喜欢另类音乐的人,他们最怕自己喜欢的歌曲哪一天忽然上了排行榜。

王朔的小说本来还有些另类的味道,如今新作一下印20万本。这阵式不错,塞林格隐居,推出《九故事》时简直成为轰动事件,他的书迷等待着新作。王朔的新作也颇煞有介事,遗憾的是,主流文化对他同样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他摇身一变真把自己当成个作家要求了。实际上,中国文坛多个把个作家没什么意思,原本当个文化英雄不错,当个痞子不错,非要当作家??

《一点儿正经没有》里,马青对杨重说:“你们搞文学怎么不叫上我。”如今,这讽刺变得无趣了,王朔自己真的去搞文学了。《笑傲江湖》中,莫大先生醉卧长江边的小酒馆里说:“这江湖上的事,老夫是越来越瞅不上眼了。”如今,金庸先生对江湖上的事不是瞅不上眼,而是眼热得很呀。

所以“红尘多可笑,世事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此生未了,我心已无所扰,只求换得半世逍遥”。

()

13与14

∷∷ 施武

《格调》这么一本消遣书差不多掀起了一场新土改运动,给人定成份。这主要不是说作者,作者不一定熟悉这种运动,而是指译者。本来人家叫《Class》,照直了译可能什么事也没有。谁是地主谁是资本家得看他是不是有地产房产什么的。你要没有一片地,谁也不会愣把你划成地主——土改也是有政策的。说《格调》这个译名是新土改,因为它不讲政策,完全是*的逻辑,它不讲出身,只强调表演性。你是不是地主有没有地被搁置一边,被虚化了,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副地主的做派和玩意儿。一个演员演像了坏蛋,就被当成坏蛋来批斗。放在现在的形势下,你穿上贵族的衣服,就可以自我感觉为贵族了,还可以按“革命”的逻辑说:你背叛了自己那个阶级,走上了正路。

凡是运动,免不了夸张。在这种夸张的气氛中,刚挣脱了贫困,小康起来的哥儿姐儿,竟仔细检点起自己是否沾染了中产阶级的贱毛病,这就不好了,不仅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还给自己添麻烦。 。 想看书来

No。5 想象力贫血(8)

还是作者有点同情心,在书中专设了“另类”一章,给那部分追求高尚生活,又没什么经济实力的人指出了一条活路,多少让人喘了口气。一个社会不能让太多的聪明人自轻自贱啊!但是“另类”这样边缘状态让他这么一写,尤其是在“格调”的译名下,也被毁成了“某”一类,就显得没什么格调了,会臭了街。

Q原来是另类,自从看了这本书,尤其是“另类”一章,他就准备买一个最艳俗的床架把他那个被认为属于另类的床垫从地上搬上床架。后来他又改主意了。问其原因,他给我们讲了“13”的故事:

街边有一口井,井边有一个人天天围着井绕圈,口中念着:13,13,13??这一现象传到了科学家的耳中,深感其中必有奥妙,问及绕井人,发现他是个傻子,什么也说不出。科学家认定一定是井中有什么问题,傻子虽傻却可能有常人所没有的意识能力。于是,科学家来到井进,趴在井口,仔细向里张望。只听“扑通”一声响,傻子把科学家踢入井里,从此改口为“14,14,14??”所以Q说《格调》应该改名为《13》。

()

关于海明威,你还记得什么?

∷∷ 布丁

有一套丛书,大概叫“世界上成就辉煌的残疾人”,其中两本我印象深刻,分别是贝多芬和凡·高的传略,贝多芬耳聋,归入残疾人之列说得过去,凡·高自残身体,割下了一个耳朵,说是残疾人牵强了些。

对残疾人我不怀任何偏见,我只是怀疑这套丛书编辑者是何用心。最近,我看到这套书多子一本海明威的传略,不禁添上一丝忧虑——我的记忆力出了什么问题?怎么想不起海明威有何残疾?海明威晚年得了不少病,开枪自杀,但算不上残疾。他患阳痿?那是《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男主人公,不能虚构与真实混为一谈,何况阳痿不算是残疾。海明威先后有四任老婆;他有什么残疾?

前一段时间正赶上海明威诞辰100周年纪念,我就问周围的朋友,谁知道海明威有何残疾。没有人知道,在大家的心目中,海明威是个健康得不能再健康的作家。

有评论说,海明威是作家中的头一个偶像,我认为这个评价比把他说成是“有成就的残疾人”恰当得多。

关于海明威,我还记得什么呢?记得《白象似的群山》,那种冰冷的叙述方式真是“酷”。还有《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不过脑子里全是电影画面,格利高里·派克对非洲黑人说:“我们文明人不像你们,用牛去换女人,不喜欢了再把牛换回来,我们是用感情。”。

海明威不喜欢格利高里·派克演的这部电影,好像说过这不是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这是贝弗利山的雪,谁知道呢?如今我记忆中的海明威也充满了好莱坞味道,像《流动的圣节》,那是写巴黎的随笔,我记住的是浪漫与奢华;《正午之死》,那是讲西班牙斗牛士的故事,我记住的是惊险刺激与游戏;《非洲的青山》,那是非洲狩猎,我记住的是异域风情与生命的绚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