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香港电影演义 电子书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气氛罢了。这与之前香港的僵尸电影只顾胡乱抄袭和盲目嫁接,却从不理会西方吸血鬼与僵尸原来有本质不同的做法大相径庭,可称得上香港僵尸片向国际化靠拢的一次大胆尝试。

五、僵尸片的绝境与变种

尽管1990年香港僵尸电影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弃了本土茅山术的传统套路,但总的来讲,反映并不如人意。太多的粗制滥造使得观众对这类题材已经开始厌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赌片和稍后徐克的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电影片商闻风而动,都改拍赌片和武侠片去了,一时间当年极受欢迎的僵尸题材竟鲜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实上,此时僵尸电影确实已积重难返,可怜只剩下林正英独撑大局,虽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这等集茅山法术、异域风俗、喜剧名片《上帝也疯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尸祖宗大战非洲巨人等诸多精彩桥段的创意之作,但最终无力回天。因此,这之后的作品无论是回归本土茅山僵尸片的《僵尸至尊》、《新僵尸先生》、《音乐僵尸》、《湘西尸王》,还是如《一咬OK》一样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电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连票房败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风武侠片的热潮风起云涌之时,香港的僵尸片却彻底陷入绝境。 。 想看书来

“僵尸大时代”……香港僵尸电影漫谈(5)

不过,俗语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0世纪90年代中期,僵尸题材虽然在香港大银幕上几近绝迹,却在电视荧屏上继续“苟延残喘”,而这依然要归功于“僵尸道长”林正英的不离不弃。1995年至1997年,他与亚视合作拍摄的《僵尸道长》系列剧集,收视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体现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还是大有市场的。谁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厉、准备接拍《僵尸道长》第三部时,却因肝癌于1997年病逝。这位平时素来低调的“老实人”(蔡澜语)的死讯一公布,香港电影界皆惊,痛惜之余,不免哀叹香港自《僵尸先生》以来创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杂技便可营造惊人视觉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的茅山僵尸片,在林正英仙逝后恐怕真的要失传了。

事实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之初,香港银幕上倒是又出现了类似僵尸电影的《生化寿尸》(叶伟信导演)和《生化特警之丧尸任务》(郑伟文导演)等片,不过它们的主干情节模仿的皆是西方电子游戏《生化危机》,至于什么生化寿尸、丧尸也都是舶来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狰狞凶残吓人或可与中国本土僵尸有一拼,但严格来说,其实与本土传统僵尸片根本无甚关联。而在电视荧屏上,亚视在林正英死后,放弃制作传统民俗的《僵尸道长》,转而拍摄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家族体系的现代灵异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剧情则是中西合璧,主题较之以前完全娱乐性的僵尸片更有深意,讲爱与拯救,再加上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结果大受欢迎,连亚视的死对头、无线电视台的老板邵逸夫都大度地夸《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拍得好看呢。但尽管如此,该剧拍到第二部便开始收视下滑,并且这股“西风东渐”的僵尸题材也并未因此延伸到大银幕上来。

六、重整僵尸待重生

说到近年的香港僵尸电影,倒有两部问世,一部是2001年梁鸿华导演的《赶尸先生》,另一部是徐克监制、钱升伟导演的《僵尸大时代》。这两部电影皆可称得上回归传统的茅山僵尸片。《赶尸先生》完全取材自湘西赶尸的传说,集巫术、茅山、下蛊等民俗怪谈于一身,连男女角色的服饰都取自湘西少数民族,追根溯源到如此境地,在港片中固然少见,但对观众而言,却也未觉有多新鲜。至于徐克的《僵尸大时代》,表面看来,清末背景、师徒斗趣、深宅斗法、尸变、师徒合力斗僵尸等情节皆是套自本土传统僵尸片,但实际上仍体现了徐克一贯的冷峻风格,人与人之间各怀鬼胎、尔虞我诈,为了面子传宗接代、为了利益谋财害命!暗冷的色调、惊魂的夜晚,儿女之情是如此苍白无力,有的只是对僵尸的恐惧,对这个世道的漠然。

《蜀山传》之后的徐克没有再大玩电脑特技,而是注重写实的动作打斗,但剪接依然凌厉,视觉效果依然惊人。只可惜《僵尸大时代》空有徐克的意念,却没有良好的内容和细节基础,各方面都不对劲,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仍不免沦为一部技术性电影。现今看来,体现民俗传统的茅山僵尸片似乎已走到尽头,少有观众捧场。而2003年的《千机变》则走了一条完全洋化的路子,影片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片(尤其是《刀锋战士》)的模式,僵尸圣典“Dayfornight”,陈冠希、黄秋生出身僵尸家族,郑伊健、钟欣桐身为僵尸猎人,僵尸王子与凡人女孩的爱情等等都似曾相识。

不过,《千机变》整体虽是僵尸片格局,但情节却多以Twins这两个小女生的吵吵闹闹和爱情经历为主,蔡卓妍的两次恋爱,钟欣桐喜欢成熟的老大哥,仿佛一部灵幻动作版的《这个夏天有异性》,只有开篇和结尾两场斗僵尸的戏份才有点僵尸片的样子。看来即便是僵尸题材也不能压制Twins的青春活力,而林超贤只能将《千机变》拍成混合类型的电影,有动作打斗、有法术特技、有诙谐搞笑、有生死煽情、有轻松爱情,故事驳杂得颇具港片特色,只可惜情节难免松散,桥段老套,不见导演功力。至于《千机变》的特技,倒是很花哨,看得出来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进行制作,僵尸飞檐走壁的电脑特技像极了《蜘蛛侠》,其他如僵尸尸化、蝙蝠乱飞、教堂决战的特技画面虽然似模似样,不过却似曾相识,未见新奇,因此营造出的视觉奇观恐怕也不会有令人*的感觉。

剧本的苍白和导演的失败注定了这部拥有明星阵容、动作特技等诸多卖点的《千机变》成为热闹一时的流星之作。强大的宣传攻势虽然令《千机变》的票房暂时收得,却对香港僵尸电影的复兴毫无用处。

其实,相见不如怀念,纵然香港僵尸片真的风云再起,但世间已无“九叔林正英”,又有什么意思?

也罢,香港电影的“僵尸大时代”只能是一个记忆了。所谓重掀热潮,不过是我等港片遗少的痴人说梦,偶尔无聊喟叹一下总可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附录:茅山僵尸片开山鼻祖 刘观伟聊鬼讲古(1)

茅山僵尸片是香港电影的独特类型,20年前曾风靡港台波及日本,名导如洪金宝、袁和平、刘镇伟、徐克、元奎都曾涉猎这一片种。若论茅山僵尸片始作俑者,自是刘观伟无疑。20世纪80年代最红时,他也是贵精不贵多,每年一部茅山僵尸片,《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灵幻先生》、《僵尸叔叔》,部部票房过2000万。

无可否认,近年香港电影及僵尸鬼片都进入低潮期,但市面上刘观伟、林正英的茅山僵尸片却长销不衰,且吸引不少80后90后成为拥趸,足以证明港片和京剧一样,纵然低谷,却永远不愁没观众捧场。刘观伟导演浸淫圈内多年,亲眼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听刘导演讲古,就像在听一篇港片残卷,引人入胜,百味陈杂……

1。自小混片场,香港最年轻的摄影

我从小就在邵氏片场混,因为我父亲是电影美工。那时邵氏还是父子公司,还没建清水湾那个大片厂,而是租了钻石山的大观片厂拍戏。

我第一部做摄影的电影,是去台湾拍的《寻母十七年》,主演是恬妮。之前做摄影助理,拍过邓丽君的《再见十七岁》。当时应该是1973或1974年,我才二十出头,是电影圈最年轻的摄影师啦。

台湾电影不景气,技术方面也落后香港,我返港发展,又从摄影助理做起。后来在师兄华山(后来也做了导演)的介绍下,在《石破天惊》中重新担正摄影。

2。结识洪金宝,初做导演并不成功

与洪金宝相识,是通过陈会毅认识的。当时洪金宝和麦嘉成立嘉宝公司,拍《搏命单刀夺命枪》,我在片场经常听他们讨论剧本,开始对做导演发生兴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