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李善长忽然有些担忧。
“上位,这么多的读书人全部这么集中的时间内涌入京城,五城兵马司也不好管控,臣只怕出些乱子呀。”
作为首辅,就是要调和阴阳,辅助皇帝治理政事,所以他必须要防患于未然,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扼杀。
没想到,朱元璋却根本就不太在意,只是淡淡说道。
“这个就不用管控了,他们都是接到各自熟人的书信,为了见咱涛儿,是来京师求学上进的,这是个好事儿,咱不必去禁止。”
李善长苦笑一声,他知道朱元璋的心思,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效果。
天下学子都慕朱涛之名而来,那朱涛的名声自然是已经播于天下了,这个时候自己提出对进京之人进行管控,有点给陛下泼冷水的意思。
这时,朱元璋直接命令礼部尚书黄观进来,然后直截了当的对他说。
“咱现在有个想法,那就是下一次的科举,不用再以朱熹的学问来做考题了,直接换成朱涛的学问。”
虽然黄观也是读着程朱理学的书来入世为官的,不过对于朱元璋的这个说法,他却并未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观看那一番辩论之后,他早就已经明白,朱涛在学问上已经远胜过被称为圣人的朱熹。
就朱元璋来说,之所以当初认朱熹为圣人,也不过就是因为朱熹也姓朱而已。
现在想想,朱涛自然是也姓朱的,而且涛儿是咱的儿子,在关系上当然是和自己更亲,再加上学问也胜过朱熹,换掉也是正常的。
虽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可是礼部尚书黄观是日常主持科举考试之人,他对朱元璋说。
“陛下,这样做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熹的学问,在我朝开国以来,早就已经形成文脉,读书人也以此为正宗研读学问,准备科举,一旦换掉,那他们这十年寒窗或许就废弃了,有些已过中年之人,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朱涛的学问体系呢?”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有些读书人用了半辈子来研究朱熹,可现在朝廷的科举考试忽然换了体系,那他们这些年做的学问也就白做了。
换句话说,朱元璋这一句轻飘飘的话,就直接会影响了未来的朝廷格局。
朱元璋却不想理会那些东西,什么体系文脉,咱涛儿的学问就是好学问,只要是好学问,就拿来用不就行了。
所以,他一句话就直接把黄观给怼了回去。
“你们读书人不是一直在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吗?既然是这样,那让他们遵奉朝廷的意思就好了,就没必要解释的那么多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黄观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只得遵旨而行。
这个时候,老唐刚刚又把一波前来拜访的读书人给打发走了。
他找到朱涛,有些不解的问道。
“少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几天来这里拜访的人这么多,还有人哭着喊着,非得要拜您为师,一天至少要来上百人,我都有点支应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