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曰:“予即中黄子。此是赤精道友。为在泰岱遇见华裔,始闻天王大德。复到两仪外,寻问玄玄上人,得详始末。敬慕真风,是以来晤耳。”
元始大悦,命侍从设供,陈列玄霜玉露、云膏雪脍。
二老随意取食,饮过几杯天香霞烂之浆。玉女散花起舞,珍禽引领和鸣,赏玩无尽。
少顷,停歌罢舞,黄老曰:“天王久处上宫,熟知其义。向日两仪始判之源,愿闻其略。”
元始退让良久而言曰:“所云清浊浮沉而为天地,理固然也。然天体包圜于地之外,重裹如卵之壳膜白黄。而人附生于地,以为天上地下,实未知所居者是地,而周围者皆天也。
地体重而略下,故天自然有十二重在上,如覆其下,载及四极。
地中自然亦有九重。所称地有十八重者,盖并天之下九重而言也。
先以地原之最上之一重,地之秀气所钟,坚凝而为石,屹立山顶,是为峰峦。
第二曰丘陵,土高为丘,大阜为陵。
第三曰槁壤,西北风高土燥,沙舞木凋。
四曰卑湿,东南地卑水湿,形极汗下。
五曰川泽,凡巨川大泽,必下地一层,以堤为盂注也。
六曰流沙,地底有沙流动,随水去来者。
七曰黄泉,土本黄色,之为土制,其色亦黄而浊,纯阴之泉也。
八曰沉渊,深邃叵测,神龙潜焉,其源与太空相通。
九曰薄澂,如雾如沤如渎,相薄于虚无矣。
其下九重,纯是一派清气,上达天之九重,所谓静极动生,阴尽阳复也。
试更言天之十二重:自下数起,第一重曰太虚天,下附于地,一望茫然。
第二曰施化天,风雨雷电,云雾霜雪,经行降结其间。
三曰月轮天,日月皆循天左行而右旋,月行较疾,一日常远日十三倍有奇,乃君逸臣劳之理。月臣也,阴精积水故外莹,而半明半魄,明则与日相向,魄则背之;向背从远近而增损,于是有上弦下弦,又曰水精天。
四曰游道天,日月巡行,有四游九道:春倚东为青道,夏倚南为朱道,秋倚西为白道,冬倚北为黑道。青道二,朱道二,白道二,黑道二,赤道一,季夏所倚也。惟春分秋分,日月同道,故交食多。四方对照皆为黄道。
五曰阳明天,日月本东行,天体则左旋,天行最健,牵引以走,不得不西也。日虽善行,每不及天一度。日者君也,阳精积火,故内朗而通体者明,阴不胜阳,昼则月不能并明,夜则常以远近渐转,魄向而避。日轮于地球相等,故普照八荒,又曰火星天。
六曰列宿天,万物之精,上为星象。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皆依二十八宿所属。
七曰斗枢天,众星列宿,浮生虚空,横络天腹,其行其止,皆须气焉。中有斗枢,其四星为魁,三星为杓。杓之初为斗枢,柄之末为瑶光,斗柄所指为建南纽星,天之枢也,端居不动,列宿随枢而转,如车毂之旋运,故又曰宗动天,诸天宗之而动也。
八曰不动天,天与日月行动,皆有常度,不疾不徐,昼夜循环分为四时,皆随斗柄回旋。至此一重,如斗柄不动,凝静完固,又曰常静天,所谓虚极而转实也,已上步履皆如平地矣。
九曰穹窿天,其重如地之所分九野,各定界限,以气象形色而名:正东曰青天,东南曰苍天,正南曰阳天,西南曰朱天,正西曰旻天,西北曰幽天,正北曰玄天,东北曰昊天,正中曰钧天,又曰黄天。
第十重即今所覆之处也,分为三垣:中央为紫微垣,上临勾陈帝座,下应斗中纽星;此玉清宫在太微垣内,居紫微垣后;前曰天市垣,为帝座天庭。周天如烈焰摩空,因号焰摩天。
更上一重,光明廓落,湛然常寂。已下十天,坦荡如夷,唯此天顶如兜圜彀率,是谓兜率之天。
最上曰大罗天,出游天表只隔一围,下尘凡悬绝十二,晃朗无边,森罗万象者也。诸天寥廓浩荡,虽有司属统治,尚少纪律法度。
道末性耽清净,澹泊虚无,不能总理万机,包含变化,须得至灵至圣之资,正治其中,庶有矜式也。”
黄老曰:“闻子之说,始知其实。但吾等性情与子相同,若静养怡神,深合予怀,调御作为,非所能也。今之下山,原为寻一位上其下以泽及广土众民,功播上天下地者。前所遇几人,皆非天人君主,故欲访于高上清虚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