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肉体生命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吃喝拉撒睡,单调枯燥与动物无大差别,人生的美丽都在灵魂之舞。生命主要是心灵的表演。人的肉体需求相对有限且千古不变,心灵需求则丰富多彩且千变万化。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这是1996年联合国有关专家的预言。
何谓心理危机?那是一个人面对现实、面对生命运行中的障碍与困难表现出的迷茫、抑郁、消沉、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境。
从20世纪中叶往前推,人类历史都是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刚要对生存危机说再见,心理危机又来作怪了。一个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困扰着人类。
假如你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小轿车的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的次数、所获得的最高学位等都在增长。然而,当我们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五十多年来基本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似乎人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但幸福除外。
中国也有专家发出警告。如《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作者郑也夫提醒人们:“空虚无聊已压倒物资匮乏,将成为今日和未来全人类的首要问题。”
面对心理危机和精神迷茫,人们捡起来的仍然是祖先解决生存问题的法宝——物质手段。然而这似乎有点不灵了。“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是中国当前社会一种奇怪的心态。中国改革三十多年间创造的财富比过去几百年都多。难以想象的是,广东省2012年的GDP约合9209亿美元,仅从数字上看,是五十年前美国全国的1。5倍!中国正处在一个物欲获得空前满足的时代,同时也是人们牢骚最多的时代。物欲产生出的社会矛盾,美国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看看今日之美国,还有谁能对“明天我们会更幸福”不存在担心?
危机,是一个新时代的敲门声。中国未来学家曹世潮教授,在他的著作《心时代》中,描绘了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新社会。以往,人们的绝大部分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满足生理需求展开的,表现出显著的“身”特征;而今,当这种生理需求被基本满足后,人的需求则开始转向心灵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层面,具有明显“心”的特征。身与心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需要,两个决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心灵需求给经济带来了划时代的、能够颠覆传统经济规律的全新特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这个世界只存在两样东西,即物质与心灵。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物质财富再多也只能满足人的低层次需求,心灵需求的实现才能给人高层次的满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中国最智慧的农民。上市公司“隆平高科”曾请袁隆平任董事长,但他不乐意:“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啥意思。”科学发现才是他最大的乐趣。他开着小排气量的赛欧车,身穿四十五块钱的衬衫,脚蹬两百块钱的鞋,常年陶醉在绿色的试验田里,他得意地称自己是“精神首富”。
美国著名影星施瓦辛格竞选州长成功后,每月只拿一美元的薪酬。他为什么要这样干?是排遣无聊还是无私奉献?或许都有点,他是在追求心灵的满足。如果说这是特例,那么,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又是在追求什么呢?
旅游在中国越来越红火,中国人旅游足迹遍布全球。旅游使人们得到了什么?谈不上任何物质的收获,更多的是获得了一种经历,愉悦了心情。这是心时代人们的一种典型的心生活。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被物欲奴役着。物质成为人们满足与炫耀的主要手段,无数人一生的大好时光都葬送在了赚钱上,值得吗?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的彼岸。人类只有到了用大部分时间来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时,才表明这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个更高的阶段可以称之为“心时代”。
灵魂是心时代的主角。但她现在戴着物欲的脚镣,我们何时才能让她自由地舞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