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南明那些事儿与明朝那些事情 > 第十二章 敌后(第1页)

第十二章 敌后(第1页)

各自为战

永历时期,朱由榔率领的“逃跑朝廷”与东南沿海相距甚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少有交集。这种复杂的局面,给叙述南明的历史增添了一些困难。

为了确保情节的完整性,我只能通过频繁“换台”的方式,分开阐述永历朝廷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这种方式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些错觉,比如前面发生过的事、死掉的人,后面可能又会提及,所以先提前说明一下。

好了,现在开始第一次“换台”。

相比于“正面战场”的顺风顺水,清军在福建、浙江等“敌后战场”却屡屡受挫,鲁监国朱以海、郑成功、黄斌卿纷纷点燃抗争之火,搅得东南沿海不得安宁。

敌后抗清的主战场,自然非福建莫属。隆武二年(1646年)下半年,博洛带着投降的郑芝龙走了,鲁监国在郑彩的护送下来了。这一退一进,特别是佟养甲、李成栋在辜朝荐的忽悠下进军广东,福建的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扭转。

清军在福建防守空虚,南明残余势力得到喘息和补充,并逐渐恢复元气,开始轰轰烈烈的抗争。不过,福建的形势远比广东要复杂得多,因为在福建巴掌大的地盘,南明的抗清势力分成了三大派系:

——“浙系”,“核心”是鲁监国朱以海,驻地长垣,主力是建国公郑彩的部队,主要将领还有定西侯张名振(驻舟山)、同安伯杨耿(提督)、定远伯郑联(总兵)、闽安伯周瑞、平夷伯周鹤芝、荡湖伯阮进(驻舟山)等。

——“闽系”,“名誉老大”是郑鸿逵,刚刚二十岁出头的郑成功负责具体作战指挥,驻扎在厦门、金门地区。虽然郑芝龙曾经手握重兵,但大部分跟随主子投降,又被郑彩、郑联分走一部分,所以郑鸿逵、郑成功撤到金门时,并没有带走多少人,基本上是白手起家。

——“地方系”,主要是指各地官绅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师,将他们单独归成一类是有原因的。首先,这些人“反清”是必须的,但反了之后服从谁的领导很难说,鲁监国、隆武(郑成功代表)、永历都是可能的选择。如果觉得选谁都不合适,那就自己领导自己。其次,即便选择其中一个投靠,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还是单打独斗。

三大派系的关系比较微妙,鲁监国指挥不动郑成功,郑成功也不敢拿鲁监国怎么样,地方义师更是抓瞎。尽管抗清的武装遍地开花(清浙闽总督张存仁曾向朝廷奏报福建“遍海满山,在在皆贼”),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好在大家还比较能够顾全大局,互不干扰,只是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作战计划随心所欲,相互协同就更谈不上了。

有人说,福建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抗清武装的战斗力,为清军进取福建提供了便利。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统一指挥是否能够提高战斗力,关键要看是否有人能够胜任。湖南倒是何腾蛟一个人说了算,结果大家一起大踏步溃败。后来的事实证明,凭朱以海、郑成功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水平,都不足以指挥“大兵团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打乱建制、各自为战,不仅清军看着乱,自己都觉得相当乱,福建才有可能撑得更久。

此时的福建,确实已经成了一团浆糊!

“浙系”方面,鲁监国趁着清军兵力空虚,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底在长垣誓师,着手准备收复失地。誓师之后,率先动作的是驻扎在海坛岛的周鹤芝,这可是一个传奇人物。

周鹤芝,字九元,福建福清人,海盗出身,早年在福建沿海劫富济贫、闻名乡里。在此期间,周鹤芝与倭寇打过交道,并让儿子拜倭寇首领撒斯玛为义父。崇祯时期,周鹤芝接受朝廷招安,昔日的海盗摇身一变成了“缉私警”。隆武时期,周鹤芝被任命为水师都督,调往舟山,协助黄斌卿防守舟山。

撒斯玛后来做上了倭国的大将军,周鹤芝就想凭借自己的“海外关系”去倭国借兵抗清。黄斌卿不同意,说中国人的事情还是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没必要引狼入室。性情刚烈的周鹤芝愤然离去,返回福建。郑芝龙决意投降清军,周鹤芝以死相谏未果,率部撤守海坛岛,继续跟清军死磕。

长垣誓师后不久,周鹤芝率兵攻占福清的海口镇,一度占领了近五个月。六月,清军攻陷海口,驻守在此的参谋林籥舞、总兵赵牧战死,周鹤芝被迫退守海坛火烧屿。

周鹤芝出师不利,急于求成的朱以海想“擒贼先擒王”,于二月初八派兵进攻福州。清军虽然兵力空虚,但留守部队也不是吃素的,更何况朱以海也没多少军队,省会福州根本就啃不动。

福州失利,朱以海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后派兵进攻兴化(今福建莆田)、福清。朱以海认为,驻守两地的都是前明降清将领,兴化是张应元,福清是张心裕,应该比较容易策反。

事实证明,朱以海还是太天真。张应元、张心裕比正儿八经的清军还要狠,铁了心地当叛徒,“浙系”军队再次败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