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堵车该怎么解决 > 第25部分(第1页)

第25部分(第1页)

公车改革试点地区出台车补标准后,出现了一些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一是车补发放数额差别过大。澄迈县车补最低与最高标准相差倍;山东省威海市的车补相差12倍。这种落差造成工勤人员心理不平衡。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认为,车补按行政级别发放,凸显了官本位意识,不一定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但要人人均等,也许谁都买不起车,也不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车补是按工作需求量发放还是按职务大小给付,成为车改“货币化”过程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二是车补远高于工资。2005年海南省澄迈县公务员的月工资水平,正科级1500元左右,正处级1700左右,而车补每月分别高达2200元和3200元,远高于工资。这种怪现象,在全国许多试点地区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公务员又反映车补不够用。一些地区的巡警、交警、治安等方面干警,以及出差较多的农业、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均反映了车补不足问题。车补标准用什么衡量,没有一个让人心服的杠杠。三是车补按月发放等于变相加薪。有一种声音认为,没有公务活动,就不该发放车补。学者则说,按月发放车补可能使官员规避因公外出。“因公外出要自掏腰包,怎比在办公室闲着,到月底还有丰厚‘回报’划算?”这就可能带来逆向激励,使勤政的干部得到的实际车贴“实惠”少,懒惰的干部得到“实惠”多,最终违背改革的初衷。

一些人士对车改的公平性提出怀疑,进而蔓延成对车改“成绩”的诘问。据了解,公车改革试点地区要实现的“成绩”之一,是减少财政开支。为此,一些地方在设计车改方案时,先将财政开支缩减13,再根据剩下“蛋糕”的大小,制定车补标准,重新切分。从成绩看,各地财政开支的确比车改前节省了30%以上。但一些人士认为,这看似“成绩”的蛋糕缩小,其实掩盖了一些不合理内容:一是原有车辆已经超编。按照中央的精神,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但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编,在一些省市,一个乡镇有十多辆车是普遍现象,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车改节约多少,没有意义。二是原有车辆已经超标。按国家有关规定,除了正部长级可配专用公用车,其他职务不能专配公用车,只是派用公用车。可是,一些试点地区科长、股长级都配有专车,超标现象严重。在超标基础上估价发放车补,就等于承认了原先的违规待遇和对公车的不当占有。三是原有人员超编。如果超编人员不清除,而是在此基础上换算蛋糕大小,就使得超编人员成为车改获益者,所谓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打了折扣。四是“蛋糕”压缩幅度没有到位。车改前,公车23时间被领导干部和司机私用,费用算在财政帐上,车改就应缩减23的财政开支。但是,许多试点地区的车改仅缩减13,剩下的蛋糕仍较大,切分余地也大,官员分享的车补多,车补标准也就高。这就相当于把原来“公车私用”时浪费的部分费用,车改后“合理”地转付给了个人。

燕赵都市报也发表署名为李曙明的题为“四问北京公车改革”的文章,对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文章说,公车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现行公车制度存在哪些弊端。以笔者之见,最大弊端有二:一是太多公车的存在,太多公车成为私家车的现实,让一些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不是从方便工作的角度配置,而是成为一种待遇,有车的“屁股底下一座楼”,没车的即使出于工作需要也只能干瞪眼,这不仅不公平,也令公车背离了“公”的属性,失去存在的合理根据。所以,公车改革绝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能否通过改革节约纳税人的钱,实现更好地为百姓服务的目的,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用上面的标准检讨北京市公务车改革试点,一些问题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车补发多少合适?处级干部车补可达到1800元,对购买新车的给予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如此“优惠”,舆论一片惊呼声。这个标准是不是高,我不好下结论。但是,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向纳税人说明:目前公车制度下公车一年要花费多少钱?按照目前试点的标准,改革以后财政支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或少了多少? 第二,要不要开听证会?公务员是受雇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群体,给公务员的车补,每一分钱也都来自纳税人。如此,要不要给公务人员发车补、发多少,纳税人应不应该有发言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应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不是“悄悄进行改革”? 第三,车补该按照职务发放还是按工作需要发放?目前的做法是级别越高补贴越多。但是,不同的工作职责,需要外出乘车的机会有很大差别。按照职务发放,结果可能是,一个很少外出的处级干部,给的车补用不完装进个人腰包;一个需要经常外出的一般干部,车补可能不够用。会不会有人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第四,人大该在车改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即使车补发放是正当的,如此财政资金流向的重大事项也必须通过人大的审议和同意。

各种舆论都在关注公务车改革。很多人呼吁,政府在制定车补标准前,应争取社会各界参与,召开听证会,倾听纳税人的意见,共同制定车补标准。业内人士认为,车改至少应该做到:节省财力,缩小“蛋糕”,遏制节节攀升的财政开支;促进和谐发展,公务员与社会民众的收入差距不应过大;有利于激励公务人员下基层工作。权威人士认为,我国车改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和问题总会遇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某个问题经常出现,那是制度有漏洞,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

车改之路艰难而又缓慢。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之久,公车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与群众的企盼与愿望十分不相称。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公车改革问题也又一次摆到公众面前,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关注的焦点。看来,公车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是几年来公车改革艰难前行,也说明公车改革难度确实很大,想一步到位十分困难。建国将近60年形成的一项制度,无论是从人们的思想上,还是从已形成的体制上,都已根深蒂固,具体情况也比较复杂,想要轻而易举地实现车改目标是不现实的。但车改的步子毕竟是要迈出去的,不如从实际出发,本着从易到难,先易后难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实施。

首先,可以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车过多、超标配备、公车私用几个方面的问题入手,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先把这几个突出问题管住。为减少公车总量,要先做到现有公务用车数量不再增加,报废一辆,新购一辆,不报废不准购置新车。实施这一措施,保证公务用车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不再增加。为解决超标配备问题,重新规定公车配备标准。除因外交礼仪以及特殊业务需要之外,大幅降低公车配备标准。政府机关公务用车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不是为了让政府官员讲排场用的。按现在的车价与车辆性能看,10万元左右,至排量的车子完全够用,局级及其以下级别人员公务用车这个级别的车足矣。部级干部配备20万以下的车也完全说得过去。因为20万的车已是雅格、凯美瑞,有里有面,很是不错了。如果用20万以下的车,购车费用即可减少一半。为解决公车私用问题,一是对公车喷涂统一特殊车身颜色或使用专用车牌,使公车便于识别,以利于接受群众监督。如发现公车用于接送孩子上学,停在旅游、娱乐场所等公车不应出现的场所和不符规定的用途,在路上开特权车,人人都可以打专门的举报电话。被举报者由相关部门调查核实,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纪律处理和经济处罚。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违规者进行曝光。群众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是最大的,只要制定相关规定,依照规定发动群众进行监督,公车私用的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到无处可藏的。如果能够先把公车过多、超标配备、公车私用这几个问题真正管住,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就能够给下一步的实质性车改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车改方案,推动实质性公务车改革。发放车补的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难度太大,很难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的补助标准。按级别补,看起来公正,但并不公平,也不科学。级别高,不见得出行需求就大。级别低,也不见得出行需求就小。相反,级别高的可能经常坐办公室运筹帷幄,而级别低的却要经常外出办事。要找到一个合理反映需求的方案实在是难上加难,弄不好就成为变相福利,变相加薪,使得车改变味走样。按级别补贴,实际上还是在官本位观念主导下的一种简单办法,把补助又变成了一种待遇,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根本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发放车补的办法不可避免地把车补演变成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并不能保证用到因公出行上。公务用车的唯一作用是保证因公出行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与级别无关,与身份无关。公车的拍卖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公车拍卖时,大多采取内部拍卖的办法,起价就很低,成交价也很低,有的甚至是已内定哪个车卖给谁,拍卖完全流于形式,不亚于变相侵吞瓜分国有资产。即使拍卖,也应面向社会公开拍卖,不允许有任何内部照顾、内部优先的做法。从各方面考虑,还是应采取公务用车社会化保障的办法比较好。可以把现有国家机关公务用车集中起来,组建专门的公务用车出租服务公司,负责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的公务用车提供保证。这样的汽车服务公司不要只有一家,要引入竞争,引导公务车出租服务公司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各个政府机关可以根据公务需要进行招标,对汽车服务公司提出服务保障要求,签订服务保障合同,由汽车服务公司承担服务质量相关责任。而在政府部门内部,则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由专门的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监管,统一标准,统一租用,统一核算。这样,现有的公车配备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得到解决。这样的车改恐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只要公务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公车制度存在和衍生的种种弊端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公车泛滥的现象得到遏制,公车占用道路资源就会大大减少,车辆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将必然得到一定缓解。

12、有多少不必要的出行可以避免

12、有多少不必要的出行可以避免

避免不必要的出行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一个办法。人们的出行,并非都是必要和情愿的。如果能够把不必要的出行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也就会减少对交通的压力。

交通量的增加速度总是高于道路建设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量是由车辆数量和运行里程两个方面决定的。由于车辆数量和运行里数是同时增加的,于是交通量便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势头。虽然车辆数量的增长在一定时候会趋于缓和,但旅行里程的增加却有无限潜力。旅行里程的增加来自很多方面,而日常生活与交往造成的出行量的增长最为突出。统计显示,汽车旅行时间的增长中,有八成与工作无关,也与假日旅行和长距离旅行无关,而是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杂事有关。据美国公路管理局研究,美国每个轿车每年旅行里数是万~2万公里。其中13的出行里程是用于无谓的消耗和家庭琐事,如买一瓶牛奶、一管牙膏、一条肥皂,参加一个小型比赛,送老人去医院以及学生配眼镜,都要开着车去。另13的出行里程用在社交和消遣方面,如外出锻炼,看电影、下餐馆。所有这些杂事和交友行为,占去了旅行里数的23。在美国,自1970年以来的30多年里,注册的汽车增加了70%,而交通里程增加了90%。可见,增加道路并不能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正确有效的限制和减少轿车使用量(包括使用的频度和行驶的里程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谈到不必要的出行,在中国在北京首推某些可开可不开的各种大小会议。北京每天到底有多少各种名目的会议?这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但在北京的街头上,在城区的酒店、郊区的度假村,在某些会议中心、会堂礼堂,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多如牛毛的会议。全国性会议,北京市会议,各系统、各区县的会议,每天都无休止地开着。无论什么样的会议,都离不开交通。与会者要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在一个短时间内大量车辆集中到同一地点,给局部地区带来巨大交通压力。参加各种会议的,大多数是各级领导干部,几乎都是一人一车,有多少人开会,就有多少辆车。不管参加什么会议的,很少见到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来的。很多会场根本就没有地方存放自行车。甚至还出现过有的人骑自行车开会,到会场门口禁止进入的怪事。因为会议的警卫人员只认小汽车,骑自行车被看作是另类,不正常。各种各样的会议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不可低估。任何一个中等规模的会,都要动用几百辆车。如果属大型会议,就是上千辆车。现在随便哪一个区县或部委办局开会,都不会少于二、三百辆车。二、三百辆车对一条街道,一个局部地区造成的影响就已经相当大了。会议交通对北京的交通影响不可低估。如果把会议真正控制住,集中开会大量减少,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路面交通的压力。

对精简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不计其数地提出明确要求,多次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出文件,要求精简会议。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一次发出通知,要求精简会议,并且提出了硬性指标。通知要求:控制会议规格,从严控制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会议,能由部门召开的会议,不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国务院办公厅不为部门召开的会议代发会议通知。控制会议数量。国务院已经发文部署的工作,原则上不再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国务院部门召开的全国性工作会议每部门每年不超过1次;确需增加的,部门报送请示时应详细说明理由;控制会议规模。国务院召开的会议,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会议代表最多不超过260人;控制会期。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一般不超过1天半,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超过2天;电视电话会议一般不超过2小时,各类专题会议一般不超过半天;改进会议形式。国务院召开的会议,如设主席台,一般只安排国务院领导同志、会议主持人和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座;提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网络视频会议;不涉密的会议特别是直接开到基层的电视电话会议,尽量安排中国政府网进行网上直播;简化会议程序。会议应尽量少安排大会发言,确需安排的,原则上每次全体会议不超过5个,每个发言时间不超过8分钟。一般不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安排部门的表彰、颁奖等活动;提高会议效率。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各类专题会议等安排的汇报,汇报人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汇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5分钟;其他与会人员发言应紧扣主题、直陈观点、言简意赅,一般每位不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