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述种种优点,难怪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苏黎世,大银行家们也会将自己的车留在家里坐公交车上班。按照当地交通部门官员的话说,外出乘公交车的不只是工薪阶层,也包括市长、政客、银行家、公司老板等,没有人会觉得坐公交不体面。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42%的市民日常出行第一选择是公交车,而在高峰时段,这一比例更高达70%以上,另外还有10%的人骑单车或步行上班,剩下的两成才是开私家车的人。
M—30是马德里市区最重要的环形快速交通干道。据马德里城建局官员介绍,这条城市快速路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全长32.5公里。30多年过去了,城市人口、车辆都大大增加,快速路变成“蜗牛路”,上下班车流高峰时段简直成了停车场。同时,也成了“危险路”、“污染路”,一些路段交通事故频发,噪音、尾气严重污染环境,干扰了道路周边居民的生活。拥堵还加大了马德里中心区道路的压力,使得一些路段成了“肠梗阻”。改造M—30,恢复其城市快速交通主干道的功能,同时让它成为“安全路”、“环保路”,是马德里市政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2004年9月,改造工程开工,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开进工地,17家大公司的5000多劳动者在20个路段同时施工,,历时近3年、耗资40亿欧元。这是马德里城市发展历史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有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一是多个路段转入地下,建成世界上最长的城市地下交通隧道。M—30改造工程南段是一处拱形路段,区段内有3处与进出城高速公路相连,过去是最拥堵的路段。现在,这里新修了一段长5.9公里的隧道。该隧道与东、西段隧道和市区主要大街新修隧道相连,总长达12公里,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交通隧道。M—30南段日车流量26万多辆次,据预测,其中30%的车辆将走新修的地下隧道,这将大大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二是新建、改建立交枢纽,打通“肠梗阻”。在工程改造中,改建连接进出城高速公路和交通干道的枢纽6处,线路总长30多公里。这些地段的“肠梗阻”得到彻底疏通。三是全程配置先进的安全系统,改造事故高发地段,行车安全系数得到提高。记者乘车通过南段隧道时看到,隧道内为单向3车道,车道两侧为紧急步行道,电子信号显示屏醒目,隧道一边每隔一段距离有一处标明紧急出口的绿色门。马德里城建局官员介绍说,这段道路由两条单向行驶的行车隧道和中间的安全隧道组成,那些绿色门就是行车隧道连接安全隧道的通道,平时是关闭的,一旦出现严重事故,车辆可以通过这些紧急出口进入安全隧道疏散。全路的安全系统由一个监控中心控制,各处的电子探头将道路运行情况汇集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全路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据介绍,改造后的M—30交通事故可下降50%,每年可减少2000多万欧元的损失。四是汽车尾气减排效益大。改造后的M—30,由于车辆行驶畅通以及隧道内安装了先进的过滤系统,2007年可减排温室气体3.5万吨,以后随着车流量的增多将逐年增加,到2037年年减排量将增至6.48万吨。此外,可避免汽车尾气中80%的可吸入颗粒排放到大气中。减排的经济效益将从550万欧元逐步增加到1000万欧元。另外,由于多个路段转入地下和安装隔音降噪装置,可大幅度降低车流噪音对道路附近居民的干扰。五是结合道路改造,恢复道路两侧绿色植被,改善自然景观。记者乘车从南段隧道进入西南段隧道时,城建局官员挥手向上指着说,隧道上面就是马德里最重要的河流曼萨纳雷斯河。过去M—30占据着河岸,河水污染严重,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现在,这段道路转入地下,腾出的地皮还给曼萨纳雷斯河,恢复绿色植被,两岸恢复绿地可达100万平方米。此外,按计划,道路改造工程周边地区还将植树25万多株。记者看到,在曼萨纳雷斯河两岸的一些地段,园林工人正在植树种草,一些地方小树已成林。马德里市区西南部将再现过去一条清流两岸绿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地处安第斯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的谷地,市区空气流动受阻,空气污染物难以排出。智利国家环境委员会的统计显示,圣地亚哥城市空气中颗粒物的6.5%来自汽车尾气,78.9%来自道路上因车辆行驶而飞扬的尘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圣地亚哥采取多种车辆限行措施,既减轻了空气污染,也缓解了交通压力。
首先,圣地亚哥将车辆根据牌照尾号分为5组,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限制其中一组车辆上路行驶,限行车号由有关部门事先通过媒体公布。如果某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超标,根据“环境提示”、“环境预警”和“环境紧急状况”3个级别,限行车辆将分别增加到2组、3组甚至4组。
其次,对未安装尾气催化转换器的车辆采取限行措施。智利汽车均在挡风玻璃明显位置上,贴有绿色或红色验车标志,以区分车辆是否安装了尾气催化转换器。长期以来,圣地亚哥一直对没有安装尾气催化转换器的车辆采取限行措施,以鼓励环保型车辆的使用。
第三,减免车辆行驶许可费,以鼓励车主少开车。智利车主不必缴纳养路费,但每年要缴纳车辆行驶许可费。圣地亚哥市政府规定,如果车主希望“无限制”行驶,就需多缴纳行驶许可费;如果车主愿意每周少开几天车,可以免除部分行驶许可费;如果车主决定从周一到周五都不开车,可以免交行驶许可费。
第四,延长限行期限。圣地亚哥从1986年起,就从每年3月至8月实施车辆限行措施。近年来,由于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限行期限也改为每年3月至12月,即一年当中,只有头两个月不限行。此外,每个限行日的限行时间也有所改变,起初一律为6时30分至20时30分,近年则针对不同车辆做出更明确的规定,如规定普通乘用车的限行时间为7时30分至21时。
由于圣地亚哥市民有逢周五开车外出度周末的习惯,当地政府还轮流调整各组车辆的限行日。此外,在市郊路段行驶的车辆、以电力或天然气为动力来源的车辆、救护车、消防车和警车等不受限行规定限制。送病人上医院的车辆和某些特种车辆则可以在获得交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上路。
智利专家认为,单纯的车辆限行措施有助于短期改善交通拥堵状况,但长期实施其效果会明显减弱,也不能真正降低民众购车热情。实际上,很多圣地亚哥人为免受限行措施影响而购买第二辆车,从而严重影响了车辆限行措施的效果。圣地亚哥市民罗宾森表示,车辆限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还给了圣地亚哥一片蓝天”。市民埃雷拉认为,因为圣地亚哥城市面积小、人口密度高,限行措施非常必要。市民戈麦斯则认为,对私人车辆采取限行措施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侵犯,因为车主都缴纳了行驶许可费。
“收费治堵,限大放小”是英国交通管理部门近年来解决交通拥堵和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基本思路。从2003年至今,英国交通部门已先后出台多项措施,让多开车的人付出更高昂的成本,并且计划以机动车尾气排量作为新的“限行”标准。
2003年2月,伦敦市中心开始划定“收费区”,并对在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半驶入该区域的车辆征收“拥堵费”,每天8英镑。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伦敦市中心的交通状况,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率在2004年下降了30%。2007年2月,伦敦交通署进一步扩大收费区范围。英格兰西北部城市曼彻斯特也计划于2012年之前在进入市中心的几条繁忙道路上开始收取最低为5英镑的“进城费”。不过统计显示,收取拥堵费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该计划在实行的第一年交通拥堵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近一两年拥堵率又有所上升,只比计划实行前低8%。伦敦交通部门已着手对原有的收费政策进行改革,将所收取的费用与机动车尾气排量挂钩,从而把拥堵费转变为一种环境税(或称污染税)。环境税的征收对象为四轮驱动的大排量机动车,具体的收费标准为: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25克的机动车进入收费区,每天收费25英镑;每公里排量在125克以下的环保型汽车可以免费进入收费区,其他车辆则继续按照原规定每天交纳8英镑。据悉,新措施有望在2008年2月起实行。目前,住在收费区内的居民开车进城只需交纳10%的拥堵费,即每天80便士,而根据新的改革计划,这一优惠政策可能被取消。
伦敦市长肯&;#8226;利文斯通说:“通过改革现有的收取拥堵费政策,我们提醒人们在最开始选车时就注意所购车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而进一步从税收上限制车辆使用的建议也被英国政府纳入考虑范围。新的改革建议提出取消车辆消费税(即路税)和燃油税,并根据汽车行驶里程收费,从而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根据这项改革计划,司机将为行驶的每一英里付费。每辆汽车的仪表盘上将安装一个黑匣子,并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跟踪汽车行驶路径,记录行驶里程。收费额度每英里最低2便士,最高1.34英镑,即非高峰时段在乡村僻静公路上每行驶一英里交纳2便士;高峰时段在繁忙高速公路上(比如环绕大伦敦地区的M25环城高速公路)每行驶一英里交纳1.34英镑。目前收取的燃油税和路税将被取消。
这项计划在从2005年开始的5年里在一些较大城市进行试点,如果效果良好,则在10至15年内推广至全国。英国交通部2004年所做的一项可行性研究显示,如果在全国范围实行这项收费制度,交通拥堵率到2030年将在现有水平上再下降45%。 英国交通部表示,这一计划中的税收措施将更为公平,因为车开得越多,交的钱就越多。有利于市民培养一种在开车前考虑用车成本的意识。
9、治理拥堵,交通管理部门责任大
9、治理拥堵,交通管理部门责任大
治理交通拥堵,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警察。因为他们总是在第一线,哪里出现交通拥堵,交通警察就会出现在哪里。人们被堵在路上束手无策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交通警察的到来。无论堵得多么严重,只要交通警察一出现,人们就好像看到了救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自己也义不容辞,提出了“舍我其谁,时不我待”的口号,激励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治理交通拥堵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交通警察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数千名交通民警常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冒严寒,斗酷暑,加班加点,无私奉献,每年都有交通民警以身殉职。他们以自己辛勤劳动换来北京交通良好秩序,保证交通运输安全,为各项重要外交、国务和大型体育、商业、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交通环境。没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努力工作和广大交通民警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北京今天这样的交通状况。
为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交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广大交通民警尽职尽责。交管部门要求,每天高峰期间,没有其他任务的各支队、值勤队领导都必须在路面值勤,包括局领导也不例外,高峰流量下去后,才可以撤勤,遇到车辆高峰期连局长也不能下班。广大民警加强交通维护疏导,严格落实各项勤务管理制度,快速接警处警,快速清障排堵,对道路拥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同时,指挥中心还制定了监督机制,随时给报堵事主打反馈电话,了解民警出警速度。为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到路面上,交管部门精简机关,调整警力布局,充实基层岗位,使一线执勤民警大幅增加。
奥运会以后,为确保道路畅通,巩固奥运期间交通管理的成果,交管部门加强交通流量监测,使得重点道路、交通流量较大地区交通正常运转;利用奥运期间的工作模式,在主干道附近设置处警点和清障点,提高主干道现场清理能力;在奥运中心区、天安门、八达岭高速、首都机场、北京南站等地区采取专项措施,确保这些地区的交通顺畅有序;针对重点区域,交管局在年底之前制定了38个专项维护疏导方案,一旦遇到恶劣天气,还将沿用奥运期间交通指挥、交通清障、交通事故处置等14支处突小分队运行机制,确保迅速反应,把市民出行所受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全市还将设置货车卡口岗173处;适时开展货车整顿。对酒后驾车、闯红灯等重点违法行为开展治理整顿等。
交通事故一度是造成路面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过去只要一出交通事故,哪怕是很微小的刮蹭事故,事故车辆都要“保护现场”,等候交通民警来处理。有时一等就是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北京的道路很脆弱,路上只要有一起事故,用不了几分钟路上的车辆就排起长龙。事故对路面交通的影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交通管理部门改革勤务制度,交通民警快速赶赴现场,从接警到赶赴现场的时间已大为缩短。在城区主要道路上一般两三分钟即可到达。这样大大降低了事故车辆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同时,交管部门还推出快速处理交通事故的办法和轻微事故自行处理的办法,要求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双方在作必要处理后迅速将车移出主路。这些措施的采取,使路面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情况大为减少。
在交通设施方面,增加了环路出入口信号灯,使交叉出入的车辆行驶有序;重新施划了大量交通标志线,使驾驶员更加清晰可辨;添置了大量清障车,及时清理滞留路面的事故车、故障车,减轻了路面压力;增加了大量隔离护栏,使每种车辆各行其道,保持良好秩序;在秩序管理方面,针对不同道路具体情况,加强规划协调,优化交通组织,通过禁止左转、单向行驶、分时限行等具体措施,合理分配交通流量;大幅增加公交专用道,保证公共交通畅行无阻;各种交通标志、标识更加完善齐全,起到更好的交通引导作用。
在交通管理的智能系统方面,集成优化现代化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交通事件的自动检测报警系统、自动识别“单双号”的交通综合监测系统、数字高清的奥运中心区综合监测系统、闭环管理的数字化交通执法系统、智能化的区域交通信号系统、灵活管控的快速路交通控制系统、公交优先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连续诱导的大型路侧可变情报信息板、交通实时路况预测预报系统等,构建了高效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对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交通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市民出行质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快速反应系统通过122报警的事故点,保证交警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完善实现了路口自适应、干线协调控制和区域控制。电视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