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三:晚上要吃饱
晚上如吃少,血脂高不了。
因为晚上大家都处在半休息及休息状态,能量耗损少,尤其睡眠时
气血运行缓慢 ,如果吃得太饱,就会形成血液中营养物质浓度增高,造成血液瘀积,日子长了,就会引 起血管堵塞而后患无穷。
但是也要因人而异,如果晚上还要工作、学习的人,又当别论,那就应该吃饱、吃好
味觉、食欲异常——疾病的信号
——味觉先兆意味着什么?
口苦:提示肝热或胆病。
口甜:提示脾热。
()
口咸:提示肾虚。因肾虚肾液上泛之故。
口酸:是肝气上溢的征兆,多提示肝虚。
口腥:肺热先兆。
——味觉凶兆的警示
突然失味:老年人突然丧失味觉,是脑梗死的先兆。
真脏味:久榻病人或危险病人,久不饮食的,忽然思食,是回光返照的真脏味,应 引起警惕。
我还是学生时,一个久病的老大娘向我要肉票,说她想吃红烧肉,我把肉票给了她女儿, 她高兴地吃了几口肉后,第二天下午就悄然离世了。
——食欲异常有什么危险?
第一,食往往是癌的信号
胃癌,胰腺癌往往有畏食。另外,会使人产生高度消瘦的萎缩性胃炎也常与畏食密切相关。 畏食还是尿毒症的信号,也是肝炎等疾病的先兆。此外还应检查、判断是否内分泌紊乱,如 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病。
第二,食欲亢进意味着什么?
大抵畏食多虚,贪食多火。食欲亢进意味着胃中有火,也就是胃热的征兆。其次,食欲 亢进 ,还是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功能亢进等内分泌失调的信号。此外,食欲亢进还要检查 是否得了精神病。
第三,喜食异物是什么信号?
喜食异物,除小儿疳症以及成|人受了精神打击肝气郁结不舒之外,就应考虑精神病前兆。
(一)运动养生简史
注重运动锻炼是我国古代养生保健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舞蹈的形式舒展筋骨,祛除病邪。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物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五人携手起舞的画面。《素问·移精变气论》描述上古时代,人们“动作以避寒“,使“邪不能深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介绍了“广步于庭”等运动养生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这种锻炼方法具有“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的作用。《庄子·刻意》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晋代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思是通过调整呼吸可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可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汉代张仲景也将导引列作在“四肢才觉重滞”时,“勿令九窍闭塞”的首要方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有导引姿式 40余种。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引书》,用文字记述了多种病症的导引方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转录有导引法260余条。汉代华佗所倡导的“五禽戏”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健身运动,隋代杨上善称其“近愈痿蹙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黄帝内经太素》杨注)。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健身操影响也较大,后世所行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都由此衍化而来。
明清时期颇为突出的是武术运动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武术是在导引的基础上,出于技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包括徒手拳术和器械操练,具有紧密连贯的套路,有单人练和双人对练、集体同练等多种形式,其矫健优美的姿态、龙腾虎跃的动作,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锻炼,再加上武术特有的防身技击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流传甚广。
(二)运动养生主要形式与方法
运动养生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晋代葛洪《抱朴子·别旨》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可分为操术、拳术、械术、游戏等几大类。
操术是单一动作的成套组合,如五禽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小劳术、易筋经、少林内功、壮腰八段功、体功、祛病延年二十势、练功十八法等。
拳术是动作连贯而紧密的徒手技法操练,如舒缓柔和,轻灵圆活的太极拳;姿式舒展,动作快速的长拳;步稳势猛,刚强有力的南拳;朴实无华,刚健有力的少林拳;动作简练,发力较刚的形意拳;身灵步活,势势连绵的八卦掌;动作紧凑,节奏鲜明的查拳;放长出远,发力顺达的通背拳等。
械术主要借助于特制器械来进行。如勇猛快速,刚强有力的刀术;轻快敏捷,灵活多变的剑术;缠绕圆转,轻灵稳健的枪术;勇猛快速,全身协调的棍术等。
游戏是将运动寓于娱乐、兴趣之中,有的还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对抗性。如举重、拔河、游泳、拍掌、拍球、扯铃(抖空竹)、捶丸、抽陀螺、跳绳、跳橡皮筋、踢踺子、爬竿、滑梯、翘板、秋千、滚铁环、放风筝、划船、骑射等。
(三)运动养生的原则与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法的主要原则是动静结合,意气相依,内外兼修,身心并重。静则收心纳意,轻松自然,全神贯注,以培育正气,即在精神舒畅和情绪安宁的状态下锻炼;动则强筋壮骨,滑利关节,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以壮形体,调脏腑。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静”,即在运动时要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要全神贯注;“静中动”,要保持呼吸的自然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紧密配合,才能炼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