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沃摇头:“我也觉得上官舍人的更佳。”
她放下手里李义府的奏疏——她会防范这个人的,向来是防小人要比防君子更慎重。
尤其是……李义府此人最擅长诬告旁人,若她没记错,史册上曾于‘白江口一战’大胜倭国百济联军的刘仁轨,就差点被李义府给害死。
其实若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论,李义府这个人,才比之前各位‘边疆游’的宰辅,更应当去戍边。
这个人,她会盯着的。
他若老老实实呆在弘文馆校书也罢了,若是再违律法、构陷文臣武将,就只能请他也去守一守边境了。
想毕此事,姜沃回神后才发现,经过这两年,她已经习惯性跳出太史局,站在整个朝堂上来看朝臣了。
不知是否心有灵犀,媚娘恰在此时问起同样的问题——
“你想好了从太史局出来后,入何处了吗?”
朝中最要紧的实缺无外乎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主要是政令制定,而尚书省及下属六部,则更偏向扎实的贯彻务实。
姜沃喝了一口扶芳饮才道:“陛下也提过此事。”
皇帝甚至还记性很好地再次提起了永徽三年,‘宗亲谋反案’至朝堂上一锅粥时,姜沃站在下面吃瓜被他逮个正着的旧事。
“彼时姜卿在朝上好生自在啊。”
看的他没忍住当场点名。
说笑后换了正色:“这些年,自潜邸起,姜卿为朕分忧实多,朕都记得。”
“职以授能,位以赏功。”
“无论从哪一处论,姜卿都该从太史令位置上动一动了,也是替朕分忧。”太尉一脉一去,朝堂空缺颇多。
只是皇帝一时没想好,从太史局离开后,姜沃去何处更合适。
其余官员好升,他们都原有各自的本职,只是有太尉一脉在朝,压住了晋升之路。
如今按次而进就是。
但到底将姜沃放在哪里,皇帝一时未定,索性召了她自己来问。
“朕初想将你放到吏部。”毕竟这两年,她做的最多的,便是细察朝臣之事。
“后来想想,觉得中书门下两省也合宜。”
“门下省现就有黄门侍郎之位空缺。”
黄门侍郎是仅次于门下省侍中的官位,因其近侍禁中,协审诏令,非天子信重心腹之臣不能担。
吏部侍郎与黄门侍郎。
一个更接近朝野,一个更接近皇帝。
媚娘听过后,也就知道她会做什么选择了——
“你要去吏部?”
姜沃点头:“是。”
毕竟,姜沃抬头对媚娘笑了笑:“禁中有姐姐在呢。”
倒是吏部,事涉百官。
她要走到这朝堂深处去了。
永徽五年。
三月十六日。
皇帝正式下诏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