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五一大扫荡后敌军的气焰 > 第27部分(第1页)

第27部分(第1页)

李:是这么回事。那天那牛就是老实,可能它也怕落得日本人手里。在洼地里待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日本人打村里出来,往北回他们据点去了。带着不少咱们的百姓,都是年青媳妇、青壮年,老的、小的不要。日本人光要青壮年和牲口、粮食。我们趴在麦地里,远远看着日本人走了。

现在想起来,日本人那天合围,是想抓咱们队伍,可并没抓着。不知为什么,南边县城里的日本人没出来。要不,在河堤上一站,能跑出去的人就更少了。那真是想打死多少人就打死多少人。其实,日本人兵力不多,连马队带步兵,也就是一个中队的样子,再加上些伪军。要是狠狠打他一下子,绝不敢这么闹腾。

■日本兵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顺着麦垅就过来了,“八路的,八路的”上面说的,是滹沱河北一次几百人的“拉网扫荡”。实际上,在那几天,滹沱河南的形势比河北还要紧张。在滹沱河以南,石德路以北,滏阳河以西的狭窄地区,日军搞了几次上万人规模、合围区达几十里的

鬼子来了!

“拉网扫荡”。据吕正操的回忆,这几次大规模合围,“一片是深县、磨头、衡水的敌人四路出击,合围深县东南黄龙一带的村庄;一片是深县、武强、安平、饶阳和滹沱河北岸的敌人,以41师团为主力,合击四县交界的张邑、邹村一带地方;一片是束鹿、深泽、安平、深县之敌,合击四县交界的角邱一带地方。在这几片根据地里,几乎村村都有敌人,用拉网战术,步步压缩,配有汽车、骑兵、车子队,反复搜索‘扫荡’”。那么,当年的大合围圈里,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当年在七分区文工团工作的杜敬回忆起日本人的“拉大网”,说,那不是“四面枪声”,而是五面枪声。他说:5月11日,敌人搞了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大合击圈,北边从滹沱河,南边从沧石路,西边从深泽至晋县线,东边从安平至深县线,四面的敌人像拉网一样一齐往里压缩。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种情况,只是听到北边有敌人打枪就往南跑,听到西边有敌人打枪就往东跑。这样,敌人的合击圈越压缩越小,最后把人们赶到深泽、安平、束鹿三县交界的野地里,四面离村都较远。被包围在这合击圈里的人,成千上万,男女老幼都有,党政军民的干部、战士也夹杂在里边。敌人继续从四面打机枪,加上空中的飞机也往下打机枪,五面枪声不断。人们试图跑出合击圈,但哪一面也有敌人的步兵或骑兵,因此跑一段又回来了。有些抱小孩的妇女,跑得太累了,只好坐在地上听天由命。

我们文工团的几十位同志都被包围在大合击圈里,但已经跑散了。最后和我在一起的只有演员张洪同志(深泽县枣营村人)。我和张洪一起分析,敌人把这么多人都包围在这里,不可能都带走,必然要从中挑选,而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肯定是被抓走的对象。因此我们两人决定,不顾敌人的机枪扫射,拼命也要往外跑,宁死不能被敌人抓住。安平、束鹿我们不熟悉,就往熟悉的深泽境内跑。跑了一段,看到南面有敌人的马队跑过来了,西面有敌人的步兵从杜家庄东口出来,分为两股,一股往东南,一股往东北,成为一个钳形,以继续紧缩包围圈。敌人从飞机上打下来的机枪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我们身边,把地上的土打得“噗噗”地冒烟。我们看准了机会,敌人的马队还没跑到我们跟前,从杜家庄出来的两股敌人的尾巴都已出了村,这正是个空当,我们飞快地从一个交通沟里跑进了杜家庄村里,算是跳出了敌人合击圈。事后听说,被包围在合击圈里的人们,很多被敌人带到安平县角邱村去了。

其实,杜敬他们此时并没有跑出敌人的大合围圈,敌人“拉网扫荡”是多层次的,这一波过去了,不久可能又有一波过来,有时“扫荡”

完这一片,回过头来又“扫荡”一次,有时是一队人马成东西向拉开,在野地里趟上一遍,同时另一队人马成南北向拉开在野地里趟一上遍,好像梳头一样,叫“梳笼式扫荡”。

因而,他们还得接着跑。杜敬回忆说:我和张洪在杜家庄没有住脚,继续往西北方向走。每经过一个村,都看到敌人“扫荡”

过后的凄惨景象。街上冷冷清清,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被敌人“拉网”拉走了,只剩下一些跑不动的老人,在街上哭哭啼啼,有的是家里人被敌人打死了,有的是亲人被敌人抓走了,有的家里房子被烧了。

我们是黎明时分听到敌情后跑出来的,这时已到了下午,大半天还没吃饭,肚子早饿了。

走到一个村,想起我在县文建会工作时认识这村的文建会主任,于是到了他家,想找点东西吃。这家人不是地主,就是富农。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家,才供得起子弟读点书。所以那时的村文建会主任多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在乡知识分子。我们进了他家的大门,正好看见那位主任从二门里出来,我们说明来意后,这位过去见了面总是很热情的老熟人出乎我的意料,很冷淡地支吾了两句就进去了。我们等了一会儿不见他出来,估计是从这个深宅大院的后门或旁门溜走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环境变了,人也跟着变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5月11日至15日,“拉大网”(3)

我们又往前走,到了周家庄,张洪的姐姐家在这村。家里没人,我们掀开夹道里的锅,锅里有剩高粱面饼子。正吃着,张洪的姐姐哭哭啼啼地回家来了,原来她父亲被敌人打死了。她要张洪和她一起料理后事。张洪有些犹豫。因为我们估计,敌人从滹沱河往南拉了一次网,把绝大部分人拉走了,回来时还会由南往北再拉一次。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到滹沱河北去,才能躲过敌人。张洪要跟我一起去,但出村不远,毕竟出于父子之情,又回去了。

傍晚,我走到马铺村西,想从这里过河。河水很浅,挽一挽裤腿就可过去。但敌人已经把河封锁了,在河北岸,每隔一段就点起一堆火,并有骑兵来回巡逻。我蹲在河南岸的一棵树下,观察了一会儿,摸清了敌人骑兵来回巡逻一趟所需要的时间,看准一个空子,就很快趟过河去了。一到北岸,遇见一个穿破衣服的老头,一看就是个老贫农。他看出我是个革命工作人员,立即十分关切地对我说:“唉呀!同志啊,你这会子过河多危险呀,敌人的马队刚过去。”我说:“我看见了,正是趁这个空子过来的。”那位老贫农急忙把我领进一个小交通沟,让我在五千村边上往北走。越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天也黑了下来,才算比较安全了。

杜敬他们,毕竟是本地人,又是男人,地方熟,有主见,拼死拼活,总算闯了出来。如果是外乡人,又是女性,恐怕就更难了,当年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工作的刘燕瑾女士,在赴外地拍电视剧前夕,抽时间接受了采访。

以下据采访刘燕瑾记录。

刘:在“五一”大“扫荡”时,我们火线剧社都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我是跟指导员解杰在一组。那天晚上一夜走了一百多里,想着已经跳出敌人的合击圈了,进村找饭吃。没想到正钻到敌人包围圈里来了。跟着老百姓往村外跑吧,一跑跑散了,就剩我和丁冬在一起,到了村外,就看见日本骑兵在兜圈子,圈子越兜越小,就把人全围在里头了。

问:有多大一个圈子?刘:不大,也就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吧,几百人。这时候敌人的骑兵一边跑着压缩包围圈,一边叫喊着。步兵也上来了。日本兵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就过来了。

一边走一边喊:“八路的,八路的?”老百姓都挤成一团了,最后只好都蹲下。不敢抬头,也不敢睁眼看。听着不远处有个人惨叫一声,知道是敌人拿刺刀挑了一个。我和丁冬没在一起,可也离的不远,互相看得见。

赶紧就着点露水,拍点地上的浮土,弄在脸上。可手里空空的,不像个逃难的老百姓。正着急,“啪”

的一下,一个软绵绵的东西扔过来,吓了我一跳,睁眼一看,是个旧包袱。是边上一个很瘦小,还有点喘病的大娘扔给我的。大娘小声说:“闺女,快拿着,”我赶快两手抱着。回头一瞧,觉得丁冬比我更不像老百姓,就又扔给她了。这会子听见日本兵大马靴踩着就过来了,赶紧低下头。日本兵端着刺刀先走到丁冬那儿,丁冬把头低下来,双手紧紧抱着包袱。日本兵一刺刀把包袱挑到地上,一看都是些破衣服,破布头,只看了一眼,就朝我走过来,猛然吼了一句:“什么的干活?”我赶快回答:“老百姓,老百姓。”那日本兵又问了一句:“哪个村的有?”

我想回答就是附近那个村的,可又不知道村名,这不急死人吗?亏得我旁边那位大娘抢着回答:“就是这村的,太君,她是良民。”说着把我往她身后拉。日本兵瞧了瞧我,反正我一半是真的,一半装的,那么半真半假吧,做出直哆嗦害怕的样子。日本兵就端着刺刀往前去搜索别人去了。听得见远近日本兵一个个挨着用半拉子中国话问:“什么的干活?”“八路的?”

问:这要是汉奸就坏了,你们都是外乡人,一张口就能听出来不是本地人。

刘:不用张口也能瞧出来。别看都换了便衣,可许多地方还是和老百姓不一样。亏得那天都是日本兵。就这么着,还抓走一个男的——不是我们剧社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