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
管仲手里不宽裕,只出了很少的本钱,大部分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然而,赚到了钱,分红的时候,管仲却拿得更多。
可是,鲍叔牙却一点都不计较,因为他知道管仲的经济压力大。他甚至还关切地询问管仲那些钱够不够。
又有一次,鲍叔牙让管仲帮忙办事情。结果,管仲把事情搞砸了。
可是,鲍叔牙也不生气,反倒过来劝慰管仲:“你不要过于内疚,这次的事情没办好,主要的原因在于时机不对,而不是由于你办事不力。”
还有一次,管仲在作战的时候,被敌军吓得临阵脱逃。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很多人都嘲笑他。
可是,鲍叔牙却没有讥讽这位朋友,因为他心里明白,管仲逃命是因为挂念着家里的老母。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做了官。
最开始做官的时候,管仲一连被罢了三次官,周围人都嘲讽他没有才干。可是,鲍叔牙却认为,管仲其实是怀才不遇,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在齐国当官,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辅助公子小白。
当时,齐国内部一片混乱,很多王公贵族都避祸,逃到了其他国家去。
于是,管仲就跟着公子纠,到了鲁国;而鲍叔牙,则在莒国陪侍公子小白。
过了一段时间,齐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暴乱。
在这场暴乱里面,齐国的国王被杀死了。一时之间,齐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很显然,这个时候,是流亡在外的公子们夺取政权的好时机。
于是,公子纠和小白在得知消息后,都赶紧往齐国去争夺王位。
有意思的是,两位公子的队伍,在回国的路上碰到了,而且发生了争斗。
在争斗中,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
这位小白也是福大命大,那一箭正好射在了他的腰带挂钩上,因而逃过了一劫。
死里逃生之后,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夺取了王位,他就是后来称霸春秋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后,为了稳固政权,就把公子纠杀死了,管仲则被关押了起来。
由于鲍叔牙帮助齐桓公夺取王位有功,因此齐桓公想要任命他为齐国的丞相。可是,鲍叔牙却以自己能力很弱,拒绝了齐桓公的任命。
同时,他向齐桓公大力推荐管仲:
“大王,在治理国家这方面,我的确没有管仲能力强。
因为管仲不仅有着宽厚、仁慈、忠实、诚信的品德,而且还能制定规范的制度,善于指挥军队。
陛下要想齐国强大起来,就应该让管仲做丞相。”
听鲍叔牙这么说,齐桓公有些不高兴:
“你竟然推荐管仲?他当年射我一箭,差点没把我杀死。
我现在不杀他,只把他关起来,已经算好的了,怎么可能任命他做丞相?”
8。友善的境界(2)
鲍叔牙回答道:
“大王不应这么想。我听说一个明君是不会记仇的。
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管仲射你一箭,也只是在对公子纠尽忠。
一个这么忠心于自己主人的人,只要大王重用他,他也一定会为君王效犬马之劳的。
倘若大王想称霸天下,就绝对不能没有管仲的辅佐。请大王三思啊!”
最终,齐桓公被鲍叔牙说服了,任命管仲为齐国的新任丞相,而鲍叔牙则做了管仲的助手。
管仲当上丞相之后,没有辜负鲍叔牙的举荐。他和鲍叔牙一起,整顿齐国内外政治,很快就使齐国成为了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也当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鲍叔牙对管仲的友情,已经达到了友善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鲍叔牙死后,管仲哀痛不已。
他趴在鲍叔牙的墓前,大声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