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就是如此,走哪都不忘读书。
马超骑在里飞沙背上,手里拿着一卷《尚书·禹贡》,大声朗读: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一旁韦康也跟着背诵,等马超读错生字时,他就当场纠正。
马超的读书声倒成为使团解闷的工具。
每当他读错,被韦康抓住纠正时,左右之人皆会露出坏笑。
作为使团的正牌领导,杨阜对马超的行为却很满意。
尽管马超展露出来的学识,恐怕还不如杨氏家中十岁幼童,但马超孜孜不倦的品质,更令杨阜欣赏。
杨阜能成为一方名士,靠的可不仅仅是家学渊源,其自身的智慧才是根本。
杨阜捋着胡须点评道:“孟起发蒙虽晚,但勤能补拙,可称善!”
马超初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杨阜竟然称赞自己???
最后还是韦康一肘子顶在马超腰肋上,才把马超惊醒。
马超赶紧拱手:“杨公谬赞!”
杨阜只轻轻一笑,示意马超继续读书。
这让马超的心情顿时好上不少,看来自己的努力,真能换来对方的认可。
实不知,杨阜才是真的在循序渐进,改变马超对杨阜的看法!
使团沿着渭河河谷,一路走到陈仓。
路途艰险,总共耗时13天。
等走到陈仓时,队伍携带的干粮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不得已,杨阜只能命人到陈仓附近的集市采买,使团当晚在陈仓的客栈下榻。
夜里,杨阜叫来韦康和马超,叮嘱二人:
“关中丧乱,接下来少不了一番波折。从今日起,你二人莫要再读书了,专心护卫使团。”
马超明白杨阜的意思,拱手称诺。
三人正说话间,屋外突然有人敲门。
马超将手按在环首刀上,高声喝问:“是谁!”
门外传来姜隐的声音:“禀杨公,安定杨秋求见!”
安定杨秋?
那是谁?
马超心生疑惑,杨阜却直接让姜隐把人带来。
几秒钟后,门被推开,一个高大魁梧、身披盔甲的人走进来。
看面相,此人应该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比马超大两轮。
这人便是杨秋了!
马超盯着杨秋,手依旧按在刀柄上,随时准备与之厮杀。
杨秋似察觉到危险,扭头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