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下江南餐饮 > 16第十六章 山东农夫(第1页)

16第十六章 山东农夫(第1页)

[第4章下江南别传]

第16节第十六章 山东农夫

西泇河畔的铁匠炉的炉壁黝黑而光滑,是那些黑烟熏燎的,附着在炉壁上。朱六九又拾掇起他的铁匠炉,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不为别的,只为打发时光。

生火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得有耐心,更得细心,急不得,恼不得。否则,费了力气,反而生不着火,倒被黄烟呛得张不开嘴,刷拉刷拉地掉眼泪。这些,朱六九以他特有的耐心,干得得心应手。他把炉膛用铙钩钩几遍,松开积炼一起的灰碴。然后,把干燥的木片儿塞进炉碴中间,待燃旺后,徐徐添炭,压住火。

三十多年了,当初他和瑞白娘领着三个儿女来到西泇河畔,那时候,他们才三十岁,年轻,喜欢那样走着,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们打着交道,给他们修理农具,和他们拉家常。可是现在老喽!儿女们都按各自的想法做事了,一个有一个的活法。

此时的大棚村,已是绿树红瓦,道路两边栽了许多花草,正值春日,有些花事正浓。那红色的花儿,粉红色的花儿,淀紫色的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异常鲜艳。

出现在大棚村里的村级市,实际上是由一个小人物提出的大命题,就是圆农民一个城市梦,满足农民当市民的愿望,就是城里有啥咱有啥。

朱六九搞不懂这些绕来绕去的道理。

更搞不懂,这个新来的穆兴旭,建大棚市的目的。

说起这个穆兴旭,他和他或许还有渊源呢。从坦上崮崮北到崮南,一路走来。来到二十里河堰,他就听说了周晴开的妹妹周晴和与臧和尚的事,以及干穆和穆兴旭的事。尤其穆兴旭在江南贩菜,挣钱挣得让二十里河堰的人急红了眼。然而,他不能唐突前往,只能守着他们的故事,等待着。

这一天果然来了,而且是不请自到。穆兴旭主动找到朱瑞红,要将大棚村建一个村级市。

这个山东农夫,建大棚市的目的,竟是节约耕地,把节约出来的耕地去建厂。

穆兴旭说:“一个农村的发展,有各种方法。只要是不犯法的事,都应该尝试。”村变市,深圳也是这么来的,大棚村为什么不可以。

随着大棚村宣布加入城市的行列,去大棚村看市成了大家街头热议的话题,甚至不少人不惜花五十块钱打的,去大棚村一探究竟。

在挂牌仪式上,穆兴旭说:“我们自己建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就地城市化,是农村推进城市化的好路子,符合中央、省、市科学发展观。我们就是要满足农民想当市民的愿望,享受市民的生活。减少城市的压力,农民进城办事、看病、买房、教育、上班不再给城市添麻烦,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

“乡下人”和“城里人”本来就是平等的,应该平等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涵盖农村的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

挂牌事件之后,旋即引发一片热议,把穆兴旭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人认为,大棚村是犯了“致富幼稚病”。大棚村人通过实干致富是有目共睹的,但致富并不意味着思想层次的提高。致富带来自信心增强是好的,但不小心就会走上虚荣心膨胀的弯路。

这个帽子扣得够大够高。

就像小岗村当初分田到户,开始大家不理解一样,但是后来人们就能尝到甜头了。大棚村的发展,对周围是一个带动。但摆在穆兴旭这个六零后村级市带头人面前的,并不比当初小岗村分田地遇到的问题少。土地开发涉嫌违规,行政资源缺失,国家政策不匹配,都在影响着这个刚刚发芽的村级市。

同样关注着穆兴旭的大棚市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苏少康。

苏少康现在住在他亲手建设的小康村里。他家的这座房子是一座两层式的飞檐小楼,有一些古典风格。也有设计的卫生间和宽敞的客厅,就像城里的房子一样。比城里的楼房多的地方,就是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可以在里边种一些花草,点几棵玉米,栽几根葱,种几头蒜,架一蓬豆角。当然,黄瓜是无须再种了,因为,各家各户的大棚里,都有种的黄瓜,应有尽有。

不只苏少康,许多户人家已经搬到了小康村。这里的条件好啊。

平时,苏少康忙完地里的活,就回家去,很少在外边露面。这并不代表他对外边的事情知道的少。相反,他的信息量更大。

苏少康想,虽然大棚村现在是“市”了,但这只是一个符号,是不包括公务员、机关以及种种“城市病”的市,是城镇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就像穆兴旭说的,“城市有啥咱有啥”。其实,这是一个方向和探索,不只是一个名字的事情。在大棚村,恐怕除了他和穆兴旭,没有第三个人想到这一层面。

很快,又有一些积极的论调出现了。说大棚村建村级市,就是用城市的办法来解决农村问题,在二十里河堰十几个村庄组成的小空间里,做一些改革、创新的试验,是农民发出的改变自己身份标签的意愿,坏不了多大的事,没有必要去反对。叫“市”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名字而已,不必过于较真。

听到这样的论调,穆兴旭脸上露出些许宽慰。建村级市,图的不是级别,不是虚荣,就是想宣告一下,老农民也能过上媲美城市的生活,农夫们也能享受上城市的福利和社会服务。

当然,这些农夫们从来都没忘记自己的老本行,种菜。这些年,由于大量使用农药,片面追求产量,对土壤造成了极大破坏,病菌过多,以至于不得不利用嫁接技术来栽培黄瓜,抗击病虫害。

穆兴旭把二十里河堰十几个村庄的土壤,采集了样本,把这些土壤样本带到县里,仔细检验,作为研究土壤结构和大棚种植的技术参数。他要在二十里河堰大搞生态农业种植,他要把大棚市建成一个富有田园诗意的栖居城市哩。亅亅亅(下江南移动版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