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科幻系列书 > 第126部分(第1页)

第126部分(第1页)

如果放眼未来的话,再过一些年,社会大众对幻想类艺术的接受障碍就会基本消除。那时,科幻文学能不能争取到大众喜爱,主要本身努力的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经济正在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中国正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化国家,现代科技在国家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比例越来越大。新一代作者和读者是伴随着电视机、游戏机、电脑和互联网络长大的。科幻这种形式是与他们的特点一致的。因此有了一种‘科幻的自觉意识’”。(韩松《中国科幻的当代处境》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世纪之交,高新科技的大潮席卷中国。在这个大潮中,想象力被赋予了至高的位置。“Inter需要有幻想力的人去搞,另外还要有一些童心,还需要有充分的恒心和毅力来搞。可能这几方面都重要,首当其冲的是一种想象力。”(张向宁《泡沫的下面是酒》,搞自《中国经营报》2000、6、6、12版)来自高新科技第一线的行家的体验很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所有上述幻想类文学的市场份额在这些年都有极大提高。它们共同压缩着主流文学的市场空间。对科幻市场完全可以长期看涨。

2 中国社会的人口素质已经大为提高。

科幻文学要求它的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它的读者的知识结构不是琴棋书画,而是理工农医。八十年初那次科幻大潮兴起时,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六年,上大学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以这样的人口平均素质,自然无法孕育足够的“科幻人口”。

而今,在许多沿海发达地区,高中教育实际上已经普及,大学正在朝普及化发展。全国大学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相当对于一些小国家全国的人口数量。即使我们仅仅为这个群体创作科幻小说,也可以获得稳定的读者群。

第三节:科幻市场的一些盲点

但是,科幻市场潜力巨大,不等于它的现状很好。它现在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平均落到每一个想开发这个市场的商家那里。笔者亲历中国科幻数年来,深知赢得厚利者少,血本无归者多。其实,科幻市场仍然有大量肓点存在。针对这些肓点开放产品,事半功倍。

当人们谈起科幻市场时,往往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从文化、国民素质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方面侃谈。这些言论无足轻重。具体到科幻出版市场来说,它的兴旺与否,完全看其市场链是否形成。作为众多出版物的一种,科幻出版市场无异于其它,也不过是由“作者——出版商——发行商——零售商”组成的。这就是它的市场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畅通无阻,一部好作品才能更好地到达它的读者手里。而目前科幻市场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便是这个链条本身建造上的问题。

在这个链条的一端,作者是早就市场化的。并且,十几年下来已经贮备了相当多的成熟作者。许多在创作盛年期离开科幻界的朋友,其实不是创作力下降,而是没有得到他要得到的东西。一旦价值链打通,科幻市场仍然会吸引他们回归。更何况,每年市场还催生着许多新作者。

出版商是科幻市场链接的第一个问题。目前惟一成功的科幻出版商,就是《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两家科幻杂志。前者暴赚,后者小赢。这些年中,陆续有一些新的科幻杂志涌现出来,但要么已经消失(《科幻海洋》、《科幻时空》),要么转轨(《科幻迷》)。其余的科幻杂志,其市场表现还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判断。

而这些年的科幻图书市场上,能够大赢的基本不是科幻圈里的作品。如《真心英雄》、《非法智慧》等等。无论其作者,还是作品本身,从科幻角度都比较边缘化。这就与出版商有极大关系。出版社搞图书,与杂志社不同。年年变换选题。但是,科幻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如果不是长期扎在这个市场里,经常接触经销商和读者,很难对它把握得很熟练。相当多的出版社对科幻抱着极大兴趣而来,但仅仅出版一套书就罢兵而去。这种试探性的出版,远多于深思熟虑后的系统化出版。其实,第一次接触科幻市场,只能对它有个初步了解。如果没有坚持几年的打算,第一试基本都会打了水漂。

正因为是尝试,出版社在作科幻图书时,多不愿意投入资金去宣传。在发达国家的出版界,一部畅销书的宣传费用,占到总码洋的百分之四到五。而笔者接触到的出版社,在科幻图书方面,只通过朋友关系,在报刊上发一些书讯而己,从不作大规模宣传。在如今每年有数万种图书出版的情况下,一种新书不宣传就投入市场,等于石沉大海。即使靠口碑相传,慢慢拥有了读者,但图书发行期很短,几个月发行得不好,按行话说,书就“死”了。一本书日后赢得的名气,和它本身当下的销路毫无关系。

即使宣传,出版社也经常找不到好的切入点。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在推出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集。而其宣传策划的重点,竟然是把他包装成“美国金庸”、“洋金庸”。这两个人之间毫无可比性。金庸盛年时在香港就是文化界主流人士。晚年更在大陆和海外拥有巨大影响。功成名就。而迪克生前穷困聊倒,死后才享受哀荣。金庸的作品很容易阅读,拥有流行文化的潜质。迪克的作品阴暗晦涩。如果不是当年《银翼杀手》的电影发行成功,现在圈外人很少知道这个鬼才。金庸的作品展示主流价值观,迪克小说专写边缘人士,写变态、吸毒等行为。如果一定要在中国作家里找一个和迪克相似的,莫如说是美国的王小波。

即使不考虑本人身世、作品特点,用一个武侠作家的名气去宣传一个科幻作家,也是败笔。两者的读者群并不相同。

当今出版社在科幻图书选题上,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一部科幻小说是给大众看的,是给所有读者看的。这正反映了他们对科幻文艺的本质理解不清。其实,科幻图书主要的读者就是科幻迷。这个群体业已形成,不需要再培养。中国的科幻迷群体相对比例很小,但绝对人数已经相当可观。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大学扩招一倍左右,更将大学层次的科幻迷扩大了一倍的数量。而这个层次的科幻迷正是科幻图书的消费者。与其漫无边际地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读者,不如牢牢地锁定科幻迷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科幻迷群体。这样至少可以保本、微赢,成功的已经可以获得相当利润。然后,再在其它读者群里获得一定的销售额。

其次,出版商缺乏对科幻圈内部分化的认识。科幻市场发展至今,本身已经是一个内部分化相当深刻的局部大市场,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读者口味,都已经出现层次性和倾向性。笔者接触到一些搞科幻的编辑,他们常常告诉作者,什么样篇幅和风格的作品都可以投稿。这种说法看似开放,实际上是对市场划分心中无数的表现。

从类型上讲,预言类、创意类科幻,和传奇类科幻之间,早就有相当深刻的界限。一本杂志上同时刊载这两类作品,往往会得到针锋相对的舆论评价。这说明,至少在这两类之间,分灶吃饭早已势在必行。勉强合而为一,不能满足任何一方面的读者。《科幻世界》杂志社曾经推出过的《惊奇档案》,便是一个照顾了市场分化的产品。它提供了一种休闲类的科幻阅读,有别于此前此后任何一本科幻杂志。在市场上也得好了好评。可惜这个成功的市场开发无疾而终。

从年龄层次上,目前的科幻出版物,尤其是科幻杂志,覆盖了从初中生到大学低年级学生。而在这之上的科幻迷,也处在出版商的视野之外。九十年代以来,科幻杂志培养了大批科幻迷。他们中许多人已经走上社会,成家立业。当年曾经被他们热衷的青少年科幻杂志,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新进入市场的科幻杂志,仍然重复地扎在青少年科幻市场上,既是资源浪费,又导致过度竞争。

其实,中国科幻市场的开发者,一直在作狗熊掰棒子的事情:不停地吸引新的青少年读者,不停地放弃已经成年的读者。如果是校园文学和童话,这样作无可厚非,对于一种本质上是写给成人看的文学样式。这样作是对市场潜力的巨大浪费。一个成人科幻迷的消费能力,是十个青少年科幻迷加在一起也不及的。

另外,象科幻美术这样的产品,没有成人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形成市场。喻京川等人深有体会:与他们一起出道的美术界同行,可以开自己的美术作品展,可以把自己的画标上天价。而科幻美术仍然是寂寞的事业,有投入无产出的市场。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成人科幻市场还没有开发。不可能想象青少年学生会收藏几百、上千元的美术原创,并且还能把它们的价格炒起来。

许多读者并不清楚,杂志社出版商开发一种产品,直接买主不是读者,而是发行商。尤其是出版商。他们的书并不是一本本卖给读者的。在发行渠道中,熟悉科幻的机构和和才要少得多。《科幻世界》杂志社对中国科幻的一大贡献,笔者以为就是培养了一批熟悉科幻类出版物的发行商。这些远在舆论视线之外的发行商,正是从《科幻世界》身上看到了科幻类图书的市场前景。他们可能讲不出什么理论,但知道怎么去宣传和操作。

许多出版社费尽心血编辑了一套科幻作品,却只发行了几千册了事,甚至血本无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科幻发行商,所托非人。当然,这个发行商队伍极少。全国不过百十家,分散在各个图书批发市场里。出版社不熟悉他们是可以理解的。在整个市场链中,从出版商到发行商之间,便存在着一个断裂点。

发行商和零售商之间,也存在着断裂点。目前,图书零售市场上,新华书店仍然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而其服务水平,员工动力,仍然停留在国营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压力,他们难以为图书的售卖花费力气,更何况在总码洋中数量微小的科幻图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