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曹睿的诏书与卫尉辛毗一同抵达前线。辛毗手持圣旨,步入魏营,司马懿恭敬接旨,而后与辛毗密谈。
“仲达,朕知你受辱,然国事为重,望你以大局为重,勿轻举妄动。”辛毗传达了曹睿的旨意,眼神中透露着对司马懿的信任与期待。
司马懿躬身领命,心中却暗自思量:“孔明啊孔明,你虽智计无双,却也难料我心如铁石,不为所动。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于是,五丈原上,魏军依旧坚如磐石,任由蜀军如何挑衅,始终不为所动。两军对峙,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静待着那决定胜负的一刻到来。
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的身体日益衰弱,他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
在蜀汉的暮秋时节,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托付悄然展开。
刘禅,这位年轻的帝王,深知丞相诸葛亮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心中满是不安与忧虑。他深知,诸葛亮一旦离去,蜀汉的天空或将失去最亮的星辰。于是,他派遣了心腹大臣李福,带着深重的使命,前往五丈原探望病重的诸葛亮,并询问那至关重要的国家大计。
李福策马疾驰,穿过蜿蜒的山路,终于来到了诸葛亮的营帐前。营内烛光摇曳,映照着诸葛亮苍白却坚毅的脸庞。他缓缓睁开眼,见是李福,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李大人,你终于来了。”诸葛亮的声音虽弱,却依旧沉稳有力。
李福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丞相,陛下忧心忡忡,特命我来询问,若丞相有不测,国家大计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微微点头,示意李福起身。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我虽有心为陛下分忧,但天命难违。我之后,当以蒋琬、费祎、董允三人相继为丞相之任。他们皆乃忠良之士,定能辅佐陛下,稳固社稷。”
李福闻言,心中稍安,却又忍不住问道:“丞相,那军中之事,尤其是魏延将军,他性情刚烈,恐有不测。”
诸葛亮轻叹一声,目光深邃:“魏延勇武过人,然其性高傲,非能统御全军之人。我已安排杨仪、费祎统领各军撤退,魏延、姜维负责断后。望他们能以大局为重,勿生嫌隙。”
李福深知此中复杂,却又不敢多言,只得默默记下。
在秋风瑟瑟的五丈原军营深处,诸葛亮的营帐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苍白而坚定的脸庞。病榻之上,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心中却仍挂念着蜀汉的未来与北伐的大业。于是,他召来了自己最信赖的弟子——姜维。
姜维步入营帐,见恩师诸葛亮气息微弱,眼眶不禁湿润。他快步上前,跪倒在床榻边,声音哽咽:“丞相,维在此,有何吩咐?”
诸葛亮勉强睁开眼,目光中满是对姜维的期许与信任。“伯约啊,我知你智勇双全,乃是我蜀汉之栋梁。我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完成先帝遗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如今,我将这北伐的重任,托付于你。”
姜维闻言,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郑重地磕了三个头,誓言旦旦:“丞相放心,维定当竭尽全力,继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不辱使命!”
诸葛亮微微一笑,似乎对姜维的回答十分满意。他示意身旁侍从取来一本泛黄的书卷,那是他耗尽心血编写的兵书二十四篇,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与战略。
“伯约,此书乃我多年心血所成,内含兵法精要,你务必熟读精思,灵活运用。它将成为你日后北伐路上的指路明灯。”
姜维双手接过兵书,只觉沉甸甸的,仿佛接过了整个蜀汉的未来。他眼中含泪,再次拜谢:“丞相大恩,维没齿难忘。定当不负丞相厚望,勤学不辍,以报丞相知遇之恩。”
诸葛亮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抹欣慰的光芒。随后,他缓缓闭上了眼,仿佛所有的牵挂与忧虑都随着这一闭而消散。营帐内,一片寂静,只有姜维压抑不住的抽泣声。
随着诸葛亮的病情日益沉重,他终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留下了一段传奇与无尽的遗憾。
不久,消息传遍军营,蜀军将领们纷纷赶来,见诸葛亮已安详离世,无不悲痛欲绝。
他们跪在营帐外,齐声高呼:“丞相!丞相!”声音响彻云霄,充满了对诸葛亮无尽的敬仰与哀思。
姜维站在人群中,望着恩师的遗体,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仅要完成诸葛亮的遗志,更要肩负起整个蜀汉的命运。他暗暗发誓,定要让北伐的旗帜,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飘扬,以告慰丞相的在天之灵。
消息传回成都,举国震惊,刘禅悲痛欲绝。而另一边,诸葛亮并未让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只是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火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