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曹绫的巧妙引导下,士兵们的斗志被彻底点燃,他们仿佛忘记了疲惫与炎热,只想着前方那片诱人的梅林。然而,当真正走到那所谓的“十里之外”时,却并未发现梅林的踪迹。但令人惊讶的是,士兵们却并未露出失望之色,反而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
“统领,虽然没看到梅林,但我们知道,只要跟着您,无论前方是何种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一名士兵大声说道。
“对!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心中有目标,脚下就有力量!”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
最终,在曹绫的带领下,士兵们按时抵达了长安整军场。曹真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见曹绫带着士气高昂的士兵们归来,不禁大笑道:“侄女,你果然不负所望,竟能效仿武帝爷‘望梅止渴’,士兵们都被你带动得行军神速啊!哈哈哈哈哈,真不愧是我曹家的后代。如果你能是个男儿身,定能更加大放异彩。”
曹绫闻言,微微一笑,回答道:“叔父所言不假,但女儿身也未尝不可为帅为将。昔日王异将军,不也是以女子之身,在马超作乱凉州时,协助守城,立下赫赫战功吗?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无论男女,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曹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深深地看了曹绫一眼,心中暗自感叹:这侄女,果然非池中之物啊!
曹真答道:“确实,自马超攻冀城至祁山坚守,王异将军皆有参与,并且散尽家财,犒劳士卒,擂鼓助威,令我军将士士气高昂,最终马超败走西凉,王异功不可没。侄女敬仰王异,确实合情合理。”
将领郭淮进言:“大将军,公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有如此统领,酷似当年王异之勇,又有武帝智谋,真是我大魏之福。”
曹真哈哈大笑,拍了拍曹绫的肩膀说:“如此纤弱的肩膀居然能扛起我大魏的一边天啊!子桓你真是生了个好闺女啊!哈哈哈哈哈!”
曹真如期举行了整军仪式,他命令曹绫带领五千精锐兵马协助郝昭把守陈仓要道,阎盾和将军王生一同修筑陈仓防务,其余兵马并入大将军中军大营,统一调度指挥。
自此,曹绫名声大噪,引发了吴蜀两国的忌惮。
在蜀国的朝堂之上,晨光初破,却难掩一股沉闷与慵懒之气。后主刘禅,年岁尚轻,眼神中透露着几分稚气与未脱的孩童心性,被贴身太监黄皓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步入大殿,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国运。他随意地在龙椅上坐下,打了个哈欠,似乎对这日复一日的朝政并无太多兴趣。
丞相诸葛亮,一身素袍,神情凝重,立于百官之首。他深知,时间的紧迫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于是,他缓缓展开手中的奏表,声音坚定而有力地向刘禅陈述北伐的重要性:“陛下,北方曹魏,乃我大汉之大敌,其势虽强,然非不可破。吴国石亭之战大捷,此天赐良机,臣请再次点兵北伐,以图兴复汉室,完成先帝遗愿。”
黄皓接过奏表,恭敬地递至刘禅手中,而刘禅只是随意翻了翻,便用那略显稚嫩的声音回应道:“相父,您又要离朕而去啊!朕真的舍不得您。”这话语间,既有对诸葛亮的依赖,也透露出他对北伐之事的不解与畏惧。
此时,李严,这位蜀国的另一位重臣,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诸葛亮的嫉妒,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缓缓上前,躬身对刘禅说道:“陛下,臣斗胆进言。魏国虽在石亭受挫,但其根基深厚,非一朝一夕可动摇。反观我蜀国,上次北伐已使国力大伤,百姓尚未得到休养生息,此时再动干戈,恐非明智之举。丞相乃国之栋梁,应留在成都,辅佐陛下治理国家,以固根本。”
李严的言辞恳切,直击要害,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点头附和。刘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看向诸葛亮,似乎在寻求一个更加坚定的答案。
然而,诸葛亮却只是轻轻摇头,叹息道:“陛下,魏主曹睿,只长陛下三岁,虽年轻却才智过人,已能独当一面,政由己出。而陛下继位五年有余,仍感处理政务力不从心,此乃我辈之过也。兴复汉室,非一日之功,需陛下自强不息,广开才路,亲贤臣,远小人。臣虽愿鞠躬尽瘁,但终究不能代陛下谋事。陛下当以自谋为主,咨询善道,采纳雅言,方能不负先帝重托。”
刘禅听后,嘴角勾起一抹苦笑,他反驳道:“他曹睿聪慧又如何,他有相父吗?朕虽年幼,但有相父在侧,足以应对一切。相父,您就不要再提北伐之事了,多陪陪朕,教朕治国之道吧。”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诸葛亮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刘禅的依赖与无知,也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他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无奈,仿佛已经预见了未来那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道路。而李严,则在一旁冷笑,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
从此,蜀国的朝堂之上,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斗争悄然拉开序幕,两人在北伐与守成之间各执一词,相互角力,而刘禅,则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蜀国的命运,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侍郎董允,一位以忠诚与智慧着称的官员,缓缓步出队列,向刘禅进言:“陛下,丞相诸葛亮,秉承先帝遗志,誓要北伐曹魏,此等决心,实乃我大汉复兴之必需。请陛下念及丞相之忠诚与辛劳,恩准其再次点兵北伐。且朝中人才济济,侍中、侍郎等皆能辅佐陛下圣裁,丞相可专心于军务,无需分心于朝政琐事。”
刘禅闻言,眉头微蹙,似乎在进行着激烈的内心斗争。片刻之后,他仿佛下定了决心,开口答道:“董大人言之有理,朕即刻下令,准丞相再次北伐曹魏,以彰我大汉之威。”此言一出,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然而,在这欢庆的气氛中,益州派领袖尚书令李严的脸上却难掩不悦之色。作为与诸葛亮并列为先帝刘备托孤的两位重臣,他深知自己与诸葛亮的权势之争已悄然升级。他担心,一旦诸葛亮北伐成功,其功勋将无人能及,自己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于是,他开始密谋,试图寻找机会阻挠诸葛亮的北伐大计。
“陛下,丞相,”李严上前一步,故作关切地说,“臣闻士卒皆在军屯中辛勤耕耘,等待秋收之期。此时若贸然北伐,恐军需难以为继。不若待秋收之后,再行北伐,方为上策。”
诸葛亮闻言,心中已明了李严的用意,但他并未直接点破,只是微微一笑,点头应允:“李大人言之有理,微臣也觉此时非最佳时机。既如此,便依大人所言,待秋收过后,冬季再行北伐。”
李严心中暗自得意,以为自己的计策得逞。他心中暗笑:“诸葛亮啊诸葛亮,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不得不屈服于这自然界的法则。冬季行军,粮草运输不便,看你如何取胜魏国!”
然而,一旁的姜维却对李严的阴谋洞若观火。他望着诸葛亮那深邃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敬佩与不解:“丞相何等高人,李大人那点小心思岂能瞒过您?只是,您为何还要答应他呢?”
诸葛亮轻轻摇动手中的羽扇,目光远眺,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姜维啊,你不懂。先帝在世时,李严尚能与我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如今天子年幼,朝纲不稳,人心浮动。李严为保自身权势,不惜行此下策,实乃可悲可叹。但我等身为臣子,当以大局为重,个人恩怨暂且放下。至于北伐,我自有妙计,定能克敌制胜。”
姜维闻言,心中释然,却也更加坚定了跟随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默默祈祷,愿北伐之路虽坎坷,却能终成大业,以慰先帝之灵,兴复大汉之基。
姜维叹息道:“希望北伐一切顺利吧!”
在吴国繁华的都城之中,夜幕低垂,星辰点缀着天际,而朝堂之内,却是灯火辉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石亭之战的大捷,如同春风般吹散了吴国上下的阴霾,带来了一片欢腾的景象。孙权身着华服,面带春风,步入金碧辉煌的大殿,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喜悦与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大殿中央,早已备好了盛大的宴席,专为表彰石亭之战的功臣而设。乐声悠扬,舞女们轻歌曼舞,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
孙权缓缓行至大都督陆逊面前,手中高举金樽,眼中满是赞赏与感激:“伯言,你真是我东吴的瑰宝,石亭之战,你以非凡的智谋与胆识,让强大的魏国也为之颤抖,曹休将军更是因你而陨落,此等战绩,足以载入史册,光耀千秋!哈哈哈哈。”
陆逊,这位被誉为东吴智囊的将领,面对孙权的赞誉,依旧保持着那份惯有的谦逊与淡然。他轻轻接过孙权递来的酒杯,微微一笑,声音温和而坚定:“主公言重了,石亭之战的胜利,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及。周舫将军的诈降之计,如同神来之笔,让魏军防不胜防;而我军的将士们,更是英勇无畏,拼死杀敌,方能有此战果。我不过是遵循兵法,顺应时势,尽我所能罢了。”
一旁,绥南将军全琮闻言,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上前一步,拱手道:“大都督太过自谦了。若非大都督亲临前线,洞察秋毫,随机应变,那场与贾逵军的激战,我们未必能全身而退。当时,我军已深入敌境,将士们疲惫不堪,而敌军援军又至,局势危急。是大都督设下伏兵,巧妙迷惑敌军,才使得我军得以安全撤退,此等智勇双全,非我等所能及。”
孙权听罢,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全琮将军所言极是,若非伯言,孤岂能于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保住荆州之地?如今,又是在伯言的运筹帷幄之下,孤方能在石亭之战中全胜曹休,巩固了我东吴的基业。伯言,你为我吴国所立的不世之功,孤铭记于心,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