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用脑力(劳心)的人,能够统治或管理他人;而那些使用体力(劳力)的人,则往往会被他人所统治。
这个观点强调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差异。
简而言之,思考和学习能力强的人,通常在社会中占据领导地位,而身体强健的人,则可能更多地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俗话说:压死骆驼的,往往都是最后一根稻草!
一根稻草,没有什么分量。谁也不会把一根稻草放在眼里。
可是,如果你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起来,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的。
事情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任何一点点,就会使之崩溃。
刘彻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窦氏、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
建元元年六月,刘彻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将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分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
另一方面,刘彻也分别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
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
刘彻很快就派人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召申公,申公见了刘彻后,强调治国需要“力行”而非“多言”,但刘彻喜好文词,故对申公不甚满意,但毕竟已征召而来,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同时议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禅等儒家礼制。
申培公少时,与鲁穆生,白生及后来成为西汉楚元王的刘交等皆受《诗》于荀子的学生浮丘伯,秦始皇焚书后积压自散去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时,申培等人随师浮邱伯在鲁南宫受到召见。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
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公。
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服装颜色等事。
后弟子赵绾等因事案发而自杀。
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鲁国。
几年后,死在家中。申公一生新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为博士者十余人,为大夫、郞、掌故者以百数。著名的有孔安国、周霸、夏宽、砀鲁、缪生、徐偃、庆忌等。
不过,太皇太后窦氏崇尚黄老之术,阻挠儒学改革。
同年十月,御史大夫赵绾请求刘彻不要再将政务汇报给太后,窦太后大怒,斥责他又是一个新垣平。
于是,用自己搜集到的赵绾、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证,要求刘彻将赵、王二人下狱治罪,二人最后死于狱中。
窦婴、田蚡也被罢免,改以开国功臣后裔许昌、庄青翟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礼制也被废弃。
另一方面,馆陶大长公主自居拥立刘彻之功,对刘彻各种请求,令刘彻厌烦。
刘彻按约定娶的馆陶大长公主之女陈皇后起初获得独宠,但她不仅“骄妒”,而且长年无子,使刘彻对她有所疏远。
此时王太后告诫刘彻说:“你刚即位,大臣还没有完全服从,就先搞明堂,惹恼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长公主,肯定会严重得罪她们。妇人容易取悦,你一定要十分慎重!”
于是刘彻不得不稍微尊重馆陶大长公主与陈皇后。
董仲舒,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村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汉文帝前元元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