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平和是至美,人如其字是修行。一个人的修行确是能在字的一笔一划里表现出来,人有三宝——精、气、神,精充气就足,气行而化为神,人的精气神充足,字的精气神也会十分饱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勾画锋利,折画劲力。
从一个人的字里面确是可以看出他的很多信息,字写得平稳开阔,神采奕奕,气宇轩昂,那么其人必定会是一个心中有天地,眉宇之间有乾坤的人。见其人不如见其字。充满灵气,似乎灵魂附体的字会比活人还活,极具吸引力,让人立马产生超越生命本身的联想,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精神世界。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古老的文字,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汉字的表现力是所有文字中最强的,意味最深远的。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习汉字说汉语,汉字让我们自豪,让我们骄傲,让我们有民族自信心。我爱读书更爱汉字,读书让我有幸福感,汉字是书籍的细胞,它能让我的大脑细胞得到锻炼,不让我的思维偷懒,不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一天不读书就一天无法生活”。
书读得多了,生活的感触深了,便愈发觉读书和生活的乐趣。书,成了我每天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伴侣。
在我情绪最低落,内心最为痛苦、最为悲伤的时候,读读书,看看文章、古诗词,便能缓缓稍解放些自己。在悲悯的时候,读苏轼、辛弃疾豪放的诗词,便能令自己豁然开朗起来,告诉自己,人生应当乐观。人活于世,上有苍穹宇阔,下有雄昆厚土,前有大海,后有高山,自当旷达。
人生在世,多一些学识,加以修养身心,以乐意自观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行世者有云:“做一个行世的人。”
入小学后,识得些字,意会一些书中的语句,我就颇爱读书,自是也因为家里有书可读。才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字识认得不多,没有拼音注释的书,从头翻到尾,也终不知书中之其所以云,甚至有些书是什么书亦所不知。不过,然是只黑色的字,白色的纸,归归整整,虽不懂,却也惹得我细翻,细看。有的书里,字句虽为尚且不懂,但那页里的插图,也更能惹得我细看、细琢磨。
上中学时,每天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与功课作业占了去,我仍会在周末挤出时间来读些书。科普知识书、历史解析书、地理政治书,随着初中学识的面更为广泛,求知欲也最为要强,诸类百书都去找来看。其中自己买的一本名人传记看了又看,从中知晓二三十位中外历史上的伟人、名人,通晓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还有一本《四库全书》前后读了许多遍。现在倒是记得初中时也还读过几本书,《鲁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悲惨世界》、《父与子》、《鲁兵逊漂流记》、《欧洲极简史》……高中时读过《本草纲目》、《品三国》……也甚是读了许多其他医学类的书和文章,知之有用,也亦博爱。
上大学后,每天空余时间,做完了功课,余下大把,自由支配。我每天读文章,看杂志,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让我获益颇多。去年十一月份在淘宝上买了十五本《青年文摘》,一本《意林》,还有奥格·曼迪诺的《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和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今年又继着买了一些,《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史》、《中国新闻周刊》、《我是猫》,还有十五本经典国学书籍,三本青春文学作品。
朋友借给我一本日本作家佐佐木圭一的《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看完,合上书那一刻并不觉得自己已经从书中学到了什么,但在之后的生活中,确是自觉受益匪浅。
读这些书,让我对知识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读书的人是为知者,不读书的人是为无知者。
看图书杂志能让我避免太过自以为是,看透了便知道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给身心带来愉悦感,神经得到放松,思维得到解放。有人物,有故事,有美文,有鸡汤,有研究推敲,有剖析洞察,有事实论证,有历史揭秘,感觉就好像是在和时间对话。我自当是要做一个会读书,有文化,有深度,有内涵,有远见卓识的人。
在这浩渺的无尽空宇中,人生的快乐让人的心灵保持年轻。我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向往远方,喜欢山川和大海。
自幼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酷爱研究历史,喜欢纵观古今横览天地,领略时空感悟世间轮回。我心中既有孩童儿少的情怀也有青春飞扬激情追梦的情怀,喜欢湛蓝无云,阳光明媚的天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一次学到这句诗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上,一个很想身临其境的画面漂浮在脑海里:明朗狡黠的月光透过背后的松枝照在地上,而我就背靠松树双手抱膝而坐,望着远处山顶晴朗的夜空,旁边清清的山间小泉顺着表面光滑而又崎雅的岩石流下,幽美的夜景让人进入快乐、放松、舒缓的状态,心神驰怡。
王维是一个有意境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让人不禁想身处其境的意境。
何为意境?所谓意境就是非常有深度,多层面,有意味,让人忘却烦恼,让人流连忘返,对它说不完,对它言不尽。就像陶渊明先生描述的世外桃源,和平恬静,自得其乐,没有外界嘈杂的纷扰,没有浮躁凌乱、暗心较劲的人际环境让人苦愁压抑。
读书是一种意境,读好书是一种美好的意境。在一间教室里齐读贤文达章、悦言美篇的快乐时光已然逝去,深深的脑海里藏着教室四壁的回音。大学没有语文课,总感觉生活一下子少了些什么。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十二年带过我语文的老师一共有九位。我十分庆幸,十二年学习生涯中,我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有素养的好老师,每一堂语文课他们都寓教于乐、深入浅出、诲人不倦、谆谆告诫。我爱语文老师,因为语文老师对我们的三观的影响是所有科目里最大的。我发现,在我的所有授课老师里面,语文老师讲课的声音总是最洪亮的,语气也是最让人舒服的,上语文课走神、做白日梦、开小差的同学最少。因为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内容也最贴近生活,理解起来很容易,不像数学课那么烧脑费神(诚然,上数学课也有上数学课的乐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独自把它做出来,是对自我的挑战,内心很有成就感,在数学课上我就拥有了话语权,也就有了傲娇的理由和资本)。
现在长大了,虽然每天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但是读经典美着、名家好文的时候是多么的希望还能像小学初中的语文老师那样给你细细解读,结构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面一段一句地精讲品析。十分怀念听语文老师讲课那样一种艺术般享受的感觉,时去人虽在,但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这,不是对语文老师的依赖。
其实,读书的感觉和看电影的感觉是一样的。现在网络发达了,用手机就可以在线看电影,流量也不贵,4G网速也够快,超清也不会卡顿。可是,一个人躺在床上亦或是沙发上看电影的感觉终究比不上电影院的感觉,在电影院,可以跟大家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开心一起难过,一起悲伤一起快乐,有十足的人群共鸣感,再孤独的人也能找到跟别人聊天的话题。这也正是电影院生意常年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人读书,固然可以独自徜徉在知识或其文其境里,倘若如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互通心声思意,岂不美哉快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和看电影都是快乐的事,一对情侣看电影,学电影故事里一样打情骂俏培养感情,读书若有人与你一样心领神会并且是一个意境,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感啊!
十岁以下的孩子读书,心里一定想过,如果读书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心里想的书中世界和爸爸妈妈心里想的书中世界一模一样,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感觉。这也不是说孩子连读书都还要依赖父母,而是说与爸爸妈妈一起读,孩子会更容易理解书中所写的一切,血浓于水,心灵之间有彼此的感应。陪伴孩子,就一定要陪孩子读一本书,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陪伴。因为十岁以下的孩子是最需要陪伴的,他们最害怕孤独,最怕自己心里有话却不知道去跟谁说,最怕不能被别人理解,头脑中的美好童真世界完全被现实真实的世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