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锦绣大明免费阅读全文 > 第580部分(第1页)

第580部分(第1页)

天官,并不是天上的神官,而是吏部尚书的美称。因为大唐武则天当政时改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之名,位列首位的吏部尚书就被人尊称为了天官。

见杨震依然是一副疑惑的模样,钟裕就再次解释道:“其实他们所惧者,也不是什么吏部尚书,而是京察!负责京察的,正是吏部尚书。”

这一回,杨震总算是明白个中道理了。虽然他的身份一直是在朝廷官场体系之外的,什么京察外察的也与他没有关系,但兄长之前可没少被这事所折腾。

所谓京察,便是每三年一次,由吏部尚书牵头的,对京城里四品以下官员的考核。倘若有查出其犯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毛病的,便能将之从京官的序列里剔除掉。如此一来,你不但丢了官,还得背负上一些罪名,这对所有大明官员来说都是噩梦了。

而这还不是最坑爹的,毕竟吏部平时也有自己的差事要办,是不可能真个了解那成百上千京官们的具体情况的,或许这由锦衣卫来做倒是更有说服力。但他们却有自己的办法,我们确实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功过,那就由官员们自己来写吧!

就跟后世单位年终时写总结一样,除了写些什么成绩优势之类的,最后也总要写一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吧?每次京察时,京官们也要写这么份东西,所以若接下来吏部要拿捏你的不是理由证据就更充分了,因为那都是你自己写的呀。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那他们干脆就别写自己的过错什么的就得了。但这也不行,因为那样人家也能抓你的把柄,一个自大不谨或是浮躁的帽子,就能夺了你头上的乌纱。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吏部能够稳稳立于六部之首,几乎可与内阁分庭抗礼的依仗所在了。深明制衡之道的先帝们,就是靠着这个,才能让内阁无法太强的。当然,张居正这样的存在就另当别论了。

在好一阵沉默后,杨震才点头道:“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吏部尚书严清在其中发了话了?”

钟裕没有作声,却也算是默认了。

可杨震却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会包庇那些犯下了无数错误,致使出现如今危局的边关将领们。他也不想弄明白这一切,既然在这事上钟裕并没有扮演太重要的角色,他自然就不必再有所顾忌了:“如此,我明白了。既然钟大人还有那些言官们没一个肯向陛下说实话的,那说不得,这得罪人的事情就要由我这个锦衣卫都督来说了。”说着杨震便站起了身来,想要告辞。

“不可!”听出他言下之意的钟裕顿时就慌了,赶紧叫道。

这让杨震为之一愣,不明白钟裕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稍作沉默之后,钟裕方才道:“刚才我所说的,只是那些一般的言官未曾上疏直奏北地种种弊病的原因,但这却不是所有人都不谈此事的原因。”

不错,吏部所能威慑的,也只是六七品的言官而已,但朝中还有不少不在其控制里的言官呢,至少钟裕就不是吏部尚书能控制得了的。

杨震明白过来后,便拿目光定定地看着对方,虽然没有说话,但其心思已表露无疑。

钟裕神色凝重地道:“你以为我不想为国家除此蠹虫么?不,非不愿,实是不能哪。现在的边军看着与当年没有什么两样,但其内部早不是那番光景了。就兵部所得来的情报看,那些贪赃枉法的将领,早已把军权控制在手,那些真正能战的军队,都是他们的亲信,牵一发而动全身哪。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情况下,倘若再不顾一切地拿他们开刀,结果将不堪设想!如今的北地,可乱不得哪!”

“乱不得?”杨震重复了一遍这句话,一抹森冷的笑意从唇边绽放了出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所以你们才放任他们不断侵蚀大明边军,最终闹到如今这个地步?钟大人,你可还记得当初我们在大同所做的一切么?”

“我……”钟裕张了张嘴,目光最终没敢与杨震相交。

看着这个模样依旧,却已分外陌生的故友,杨震长长地一叹,没再说什么,只一拱手,便昂首而去……

第九百三十一章 搅动一池死水(上)

后世不少对明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强盛一时的朝代会因为几支突然冒起的农民起义军,以及东北的辫子一族就突然灭国呢?

要知道,即便是被后人视作诸多中原王朝里军事力量最弱的南宋,在抵抗蒙人大军时也足足挡了六十多年,可大明却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就分崩离析,尽归外族之手了。而且,真论战斗力,当时横扫天下,席卷欧亚大陆的蒙人骑兵可比那白山黑水间的辫子族要犀利得多了,这实在叫人困惑。

对此,有人归结为外因,比如气候的变化,小冰川时期的突然到来导致农作物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只有造反。再比如土地兼并严重,使得朝廷民心俱失,终至再无肯为国效力的地方力量。

也有人总结了内因,比如最后几任君主的一连串错误决定,以及朝中党政不断,内耗严重。但这一切,都似乎依然无法完全解释前面的这个问题。

至少杨震觉着这些都不是大明朝就此被灭的直接原因。本来,他还有所疑惑,但在得知此次宣府之事,又着重叫人追查北地军中的情况后,一个结论已从他的心里成形——大明所以连区区几路泥腿子组成的起义军都灭不了,连刚从山林间冒出来的几万辫子军都抵挡不住,追根究底是军队作不了战的缘故,而军队所以失去战斗力,则是它彻底糜烂的表现!

其实大明建国之初时的军力可是相当强盛,不但能从中原数路义军中脱颖而出最终问鼎天下,而且在成祖皇帝时深入草原,直杀得以前不可一世的蒙人分裂逃窜。要知道,这时他们的对手可不再是当初还在中原时被酒色掏空的蒙人贵族,而是重新恢复了野蛮和活力的蒙族战士。

可就是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两百年,甚至不过一百五十年后,便完全变得极其软弱可欺了。正德嘉靖朝时,一些从海上流窜而来的倭寇就杀得东南各府人心惶惶,最终只能靠着数年生聚教训才将之剿灭;而后北边和东北的边患又不断出现,刺激着满朝君臣的精神。

这一切,固然有土木堡之变后朝廷重文轻武的缘故,但真正导致这一切的,还是边军将领们只是一味追求利益而不思练军报国。边军,到了眼下这个时候,早成了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们敛财的筹码了。

真要论起来,这一切的根源又在大明的军制上。太祖皇帝在创立卫所制时,为的是稳定,就如他称帝后所颁布的一系列其他诏令般,它们都限制了整个天下的变化。匠户、军户、民户的身份划分,让某一类人的子孙只能生活在这个圈子里,却再无跳出去的可能。

相比起来,匠户和民户的子孙还稍微灵活些,他们至少能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但军户,这个存在于更加刻板的军队中的人群就几乎看不到半点改变的可能了。你爷爷是校尉,只要没犯什么过错,又没立什么功劳,到了你孙子那一辈时,他依然只会是个校尉。

同样道理,将领的子孙也将一直都是带兵的将领。如此一来,处于边关的将门世家也就出现了。虽然在名声上,他们比不了地方上的科举大家族,但真论实惠,他们其实是要高过那些大世家太多了。

上百年,几代人的经营,让这些将门世家在边军中拥有了极大的势力。而为了发展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就得收买身边的亲信兵马,于是名义上属于朝廷,其实却更多听从这些边关将领的私兵就大量出现。这些私兵在军饷等各方面待遇上要远超过一般的兵卒,至于他们的这些多出来的收入打哪儿来?自然是从别的卫所官军口中夺出来的,而他们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只得逃出军队另谋生路。

但在朝廷兵部的簿册上,这些名字却依然还在,朝廷还是得每年发放军饷等各种补给给他们,而这些就全落入了地方将领的腰包之中。于是,边地军队的真实数量越来越少,但朝廷的支出却并未有任何减少,便宜的只是那些贪婪的将领。

待到强敌真正出现时,这些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往往只是稍作模样便带兵罢战,一如后世倭人入侵中原后的各大军阀的表现一般。

这才是拥有上百万军队的大明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几年里就被彻底颠覆的直接原因了。至于这些将领,有部分为了苟活而投敌卖身,剩下的则被人一一击破。

不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些人的最终结局都很是凄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